第3章 物品收藏(2)(3 / 3)

展報。舉辦集報展覽,展示自己的集報成果,擴大報紙在社會中的影響,是集報愛好者、新聞工作者、新聞愛好者互相觀察、切磋的好機會。

研報。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寫出具有一定水平的研報文章,必須有目的研究報紙。如報紙的風格、特點、專版、專欄等等。

用報。集報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用報。用於指導自己的學習和工作。集報用報立誌成才,已成為集報愛好者追求奮鬥的目標。

集報應重在利用和研究

所謂集報,就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收集各種類別的報紙,通過交流、積累和整理來增加收藏,便於學習、研究和利用。它既是一項高雅的業餘活動,又是一門綜合的研究學科。

因此,集報的目的在於研究和利用。

報紙不同於郵票、火花和煙標等類物品的收藏,因為它的內容包羅萬象,無論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還是從日常生活到時事新聞,容量大,時間長遠,再者它又不易隨身攜帶著去交流,這就要求我們集報者根據自己的愛好、水平和需求選專題和研究報紙。如愛好報刊史的可以精心研究報刊的曆史;愛好文學的多研究各報的副刊特色;喜愛報頭藝術的,多研究一下報頭書法的由來……諸如此類的研究和探索,隻能使你的精力愈加旺盛,還會隨著你的報種的增加而收獲增大,生活更充實。

集報也在於利用。光集不用,隻算作為收藏者。反過來,你若將一些優秀文章摘錄發表,或使一些優秀文章不至於埋沒在發行量小的報上,使更多的讀者受益,摘編,推薦給大報社,或根據本職工作,參考有價值的資料,撰寫一些論文和文章來,或就近與有關部門聯係,利用節假日布置一次集報展覽,既宣傳了集報,又活躍了節日氣氛,還開闊了大家的視野,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其他收藏

錢幣收藏

收藏錢幣是一種以收集各種類型的錢幣品種為目標,以對錢幣進行鑒賞、研究為目的休閑娛樂的文化活動。

收集錢幣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種是收集古幣,即收集、研究我國各個朝代、各個時期不同形態的錢幣,以豐富自己的各方麵知識。另一種是收集各國現行貨幣,以開闊視野,從對各國風俗人情、山川地理、人物曆史、語言文字的了解,增長自己各方麵的知識,給生活帶來一定的樂趣。

收藏錢幣同收藏其它物品一樣,都有藏品增值的問題,這是需要正確對待的。一般來說,以符合收藏規律的方式,適當地利用藏品的增值作用,以利更好地進行收藏。千萬不要在收藏錢幣中鑽進錢眼中,與孔方兄難舍難分,那就是舍本求末,與休閑內容本身不相符了。

收藏錢幣需具備一些基本常識,這裏主要介紹一下中國古錢幣史、古錢鑒定、古錢的保養三方麵基本常識。

中國古錢幣起源於夏商,到春秋戰國時,產生了各種形態的貨幣,其中主要有貝市、布市、刀市、環錢四種。

1、貝幣。

中原地區很早就使用貝幣。最早的貝幣是天然海貝。在殷商時期貝幣被廣泛使用。到了商代晚期出現了用青銅鑄造的銅貝,因其無文字,稱之為無文銅貝。這是中國最早的金屬鑄幣,也是人類最早的金屬鑄幣。東周時期出現了包金銅貝(將一層極薄的黃金包在銅貝上)。戰國時期的楚國鑄有稱“蟻鼻錢”或“鬼臉錢”

的銅貝。

2、布幣。

在商周時期,農具鏟在商業交換中逐漸取得了貨幣的資格,於是就仿照鏟形而鑄行貨幣,“镼”是一種鏟形農具的名稱,因“镼”與“布”同音,故稱“布幣”。布幣都是用青銅鑄造,主要流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的三晉及附近地區,形製不斷發展演變,主要分空首布和平首布二類。空首布是春秋時期使用的,到了戰國時期,鑄造平首布代替空首布。

3、刀幣。

春秋戰國時期,東方漁獵地區和手工業較發達的地區從一種叫“削”的刀具演變鑄造出“刀幣”。刀幣主要流行於燕、齊、趙等國。刀幣均為青銅所鑄。

4、環錢。

環錢的出現較貝幣、布幣和刀幣要晚,主要流通於戰國中期的周、魏、秦等國。環錢其原型說法有二:一為土石紡輪;二為玉環(璧)。環錢為青銅質,圓形,中央有圓孔或方孔,邊緣有廓或無廓。錢上鑄有產地或重量等文字,貨幣單位因不同地區而異,有“虸、化、兩”等。與刀布幣等相比,環錢便於攜帶和清點,因而取代了其它貨幣形狀,成為金屬鑄幣的最普遍的式樣。

秦始皇統一了貨幣,廢除刀、布、貝等幣,以秦幣代之。秦幣分黃金和銅錢兩種:黃金為上幣,單位為鎰,一鎰為二十兩,一般用於大額支付和獻納賞賜等;銅錢為下幣,圓形,中間有一個方形的孔眼,其正鑄有“半兩”小篆字體,就是有名的秦半兩。此錢極為珍貴,是古錢收藏者必藏之品。時至今日,真正的秦半兩已很難得見,成了稀世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