籠飼百靈要從雛鳥開始。因為雛鳥容易馴服,能訓練出優美的歌聲和表演。捕到的成鳥,性情暴躁。
雖然也能唱出歌來,但是音調很低,也不會飛舞表演。因此,一般養鳥的人,都不喜歡飼養捉到的鵝。這樣或的百靈,也稱“過露百靈”,意思指在農曆白露後捕到的。
飼養的人百靈,一般常選取孵出7天的雛鳥(俗稱光腚),因為這時候的雛鳥還沒有開眼,容易飼養。7天以後,雛鳥已經開眼,見到人有些害怕,喂養較困難。雛鳥的喂養要細心。最初每天可用綠豆麵1份和蛋黃23份分別蒸熟,加少量水搓製或小丸喂養。每天供喂5-7次。也可以用豆宛豆麵搓熟雞蛋並略加水攪勻作飼料。用宛豆麵喂養時,如能摻入一些綠豆麵更好。喂養9天後,雛鳥開始站立,自己啄食。這時要減少蛋黃,改用綠豆麵2份和熟蛋黃1份。加水拌和後喂食。這種喂養兩個月後,雛鳥已脫雛形,羽毛長得很豐滿,再過1~2個月,除喂上述比例的蛋黃加綠豆麵外,還要加些蒸熟的小米拌蛋黃(小米3份,蒸熟後拌入1份生蛋黃而成),還可以喂些嫩菜葉、穀子和活蟲。如無活蟲,可喂瘦肉末(拌入飼料中)。這樣喂養1~2年,百靈才開始有較好的歌聲。但是,要達到歌舞美妙、動人,那就要花上五、六年的時間。
百靈的飲水要新鮮、清潔,並且要每天更換。為了避免籠子裏的沙土揚進水缸,一般把水缸放在籠外,讓其從特製的竹棚縫裏伸出嘴去喝水。
百靈優美的歌聲和舞蹈,不是一年到頭都能表演,而是有一定的周期性。每年的3~4月,是百靈開始發情的時期,也是歌唱和舞蹈的時期,有些地區把這個時間稱為“大性期”。大性期的百靈,不但在白天能唱出優美的歌聲,而且在晚上的燈光下也能歌唱一段時間。大性期一般到黃梅季節為止,也有延長到7月間的。
百靈在黃梅季節和7月份開始換羽,8月間羽毛換得最顯著,到了9月份,新羽就長齊了。換羽後,百靈還能歌唱一個月,到農曆重陽前後再開始歌唱,這個時期叫做“小性期”。好的百靈從重陽開始,能一直唱到第二年的大性期。
飼養百靈的關鍵期是換羽和大性期。春秋季節應給予比較高營養價值的飼料,除蛋黃米、蛋黃綠豆麵外,應加少量麻種和活蟲。此外,要讓鳥適當曬太陽,切忌水浴、雨淋。百靈鳴叫最旺時期,應注意讓其間歇休息,以免過度疲勞,引起食量減少,甚至拒食而死亡。
百靈從小就要加以訓練。訓練可在遛鳥時(或稱放鳥時)進行。遛鳥應在清晨或傍晚,將鳥籠帶到幽靜的園林或空氣新鮮的空曠處,令其聆聽群鳥鳴聲而仿之,並馴鳥做戲。要避免在陰雨天氣或炎熱濕悶時遛鳥。兩個鳥籠之間的間隔要1、5米以上。否則,性怯鳥會因驚詐而啞鳴;發情鳥則易受其他刺激而排精,有損於健康;兩鳥籠太靠近還會引起互相鳴鬥而產生不良的後果。
我國南方在訓練百靈時,在鳥籠上掛些紅、黃、綠各色的小布條,把籠子掛在馬路旁,讓它習慣於各種車輛的開動聲和喇叭聲。如能把一隻百靈訓練得既不怕各種各樣的顏色,又不怕響聲,且能登台鳴唱,就算得是上品。如在鳴唱時還能表演多種舞蹈,那就是上上品了。
百靈是珍貴的籠鳥。它有一個天賦的歌喉,鳴聲嘹亮而持久,非常動聽,與畫眉齊名,深受國內外喜愛,被人們譽為“花腔男高音”。我國勞動人民有著悠久的馴化百靈的經驗和方法,經過一係列的馴養和科學管理,如從雛鳥中選雄、填食、壓口等,能馴養出優秀的能歌善舞的最佳百靈鳥。有的還能向主人“鞠躬”致意等。
金絲雀(玉鳥)
又叫芙蓉鳥、白玉、白燕、玉鳥、燕子。
1、鳥的特點。金絲雀體長12~14厘米,體形較麻雀瘦削。身體羽色分黃白、白色、綠色、桔紅色、古銅色、黃花和白花等。黃色金絲雀的數量較多,其他顏色的數量比較少。野生金絲雀的外形像野巫鳥不甚美麗。但在人工飼養培育下形成許多品種或係,如英國、荷蘭、比利時係,德國係等。它們的羽色豔麗,鳴聲悠揚動聽。
國內的金絲雀有三個主要品種。即德國“蘿娜種”、“山東種”和“揚州種”。上海以養德國“蘿娜種”為主。該鳥身體細長,毛色變化較多,有桔紅、黃、白、古銅、桂皮、銀灰等色,頭頂有羽毛向四麵外翻的蓬頭,翅膀有羽毛異色、兩側對稱的對花。德國金絲雀“蘿娜種”鳴聲長而婉轉,音調輕而悠和。鳴唱時上下喙閉合,閉口而鳴,隻見喉部鼓起,不停顫動。如果在鳴唱中開口,那就說明這隻鳥不是純種了。但長期與“山東種”、“揚州種”金絲雀飼養在一起的德國金絲雀,其鳴聲也會發生變化,所以一般養德國金絲雀的人就不再養山東、揚州金絲雀,免得叫混了。產在山東夏津等地的山東金絲雀,體格較為粗壯,毛色一般為淡黃色和白色兩種,鳴聲響亮曲折。產在江蘇揚州的揚州金絲雀,體形較“山東種”小,除淡黃色、白色兩種外,還有雜色,對花頭,鳴聲也很婉轉,但不及山東金絲雀響亮。故國內多喜歡飼養“山東種”金絲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