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羽時要避免風吹,風吹後會患失音病,致使許多本來很會鳴叫的鳥兒不會叫了。在冬季要注意防寒及溫差的變化。切不可把原來放在暖室內的鳥兒立刻移到寒冷的地方,因為溫度的驟然變化,會使鳥兒得病,甚至死亡。
虎皮鸚鵡
又名阿蘇爾、嬌鳳、彩鳳、鸚哥鳥。屬鸚形目,鸚鵡科。原產澳大利亞南部。
虎皮鸚鵡頭圓,嘴強大,鉤曲,基部有蠟膜;頭及上體有黑色橫紋及斑點,斑紋似虎皮;四趾中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於攀樹、攀物;尾長呈楔狀,綠黃色的為多。近五十年來,我國山東和江蘇有較多人飼喂虎皮鸚鵡,城市也有人飼養,虎皮鸚鵡已進入家庭。
1、鳥和特點。虎皮鸚鵡的品種很多。主要從顏色上區分。大致可分為波紋類,有藍、黃、綠等色,上體有黑色橫紋。淡色類,上體深黃,腹部綠色和上體白色、腹部藍色兩個品係,翅上有黑色斑點。玉頭類、黃色類還有近期培育的白色或灰白色的虎皮鸚鵡,眼亦有的變成紅色。雌雄鳥的區別方法是:以鼻部特征來加以鑒別。一般雄鳥額前凸起的鼻部表麵呈藍色,有的還微微泛紅;年老的雄鳥鼻部表麵呈藍色並較深。雌鳥的鼻部表麵呈乳白色或褐黃色;年老的雌鳥鼻部表麵上常有一層褐色的皺紋。
幼鳥不易區分,一般雄性幼鳥鼻部表麵呈淡紅色,鼻孔邊微帶白色或藍色。雌鳥的幼鳥鼻部呈乳白色,鼻孔邊微微泛紅,但不太明顯。
2、籠的選擇。虎皮鸚鵡由於嘴強有力,喜歡咬啃木質,故不能用竹籠,要用金屬絲籠。繁殖籠大小可以40×40×40(厘米3),用鐵骨架和鉛絲網製成。繁殖籠中放養一對為宜。單隻飼養可用普通金屬質網籠即可。
3、飼養管理。虎皮鸚鵡喜歡吃帶殼的種子。平時可喂穀子、黍子、稗子或禾參子等。可單喂一種,也可混喂(6∶3∶1)。經常給些蔬菜,如油菜、白菜、胡蘿卜絲、西紅柿等。為補充微量元素的需求和增加消化能力,適當加喂沙粒和粘土塊。育雛期補充雞蛋小米和加少量蘇子,一般1/10。食、水、菜應隨時注意添加更換。食換前把穀殼去掉,將剩的菜取出,再添新料。水要經常更換,保持水的清潔和水質衛生。每周清一次籠底和沙粒,夏季兩三天換一次。冬季溫度應保持15℃以上,以利繁殖。
虎皮鸚鵡四季繁殖,一年可繁殖4—5窩。每巢產4—6枚白色圓卵,隔日產一枚,產第三卵後雌鳥開始孵化,雄鳥喂雌鳥,孵化期18—20天,育雛期25—35天。
虎皮鸚鵡的巢製作方法:用2厘米厚的木板,釘成18厘米×18厘米×20厘米(長×寬×高)的木箱,在箱內三分之二處用隔板隔成二層,下層作孵卵窩用,再在隔板的一端開一個直徑5厘米大小的圓孔,使孵化窩與巢箱上部相通。在巢箱上部的側麵上還要開一個直徑5厘米的出入圓孔,在出入圓孔下裝一塊8厘米寬的棲板,供鳥出入巢箱用。孵卵窩的底板要用3厘米厚的精糙木板,並在中間挖一個直徑約7厘米、深1、5厘米的圓形凹槽,供鳥孵卵。暗巢的側麵或背麵最好做成可上下抽動的活動閘門,以便觀察。孵卵、育雛初期的雌鳥特別警覺,不應輕易搬動箱籠和視看巢箱內卵和雛,盡最大努力保持周圍環境安靜。如遇吃卵和不孵的親鳥要淘汰,對小鳥人工飼輔亦可,一周到10天離巢箱的幼鳥可與親鳥分居。
飼養虎皮鸚鵡要注意糞便和精神狀態,由於虎皮鸚鵡不洗澡,身上易長虱子,甚至還會生吸血蟲,以致造成母鳥停止育雛。防治辦法是將巢箱進行預防消毒,巢箱的角落裏撒上一些除蟲菊,也可用其它消毒液消毒,但要濃度適中。
4、馴養和調教。虎皮鸚鵡和文鳥一樣可用手擎著玩。培養技藝時也要從小訓練。選用初雛12~13天,翅上羽毛6-10毫米的雛鳥。人工進行飼養,以青菜拌雞蛋小米為飼料,每隔1、5小時左右喂一次。喂雛方法是:用左手輕輕握住雛鳥,右手將少量餌料用小竹匙填入雛鳥口中,雛鳥一餓就會張嘴要吃。每次喂到嗉囊鼓為止。雛鳥會自己啄食後可放手上飼喂,並可用食物引誘它們爬梯子、翻筋鬥、跨繩子。喂食時長期吹哨可形成條件反射。當鳥聽到哨聲可從四麵八方飛來啄食,那真是活潑可愛,給人以莫大的情趣。
緋胸鸚鵡
又名海南鸚鵡、鸚哥鳥、達摩鸚鵡,屬鸚形目,鸚鵡科,分布於雲南南部、廣西、廣東及海南島。
緋胸鸚鵡羽毛豔麗,上綠下紅,有長長的楔狀尾,十分漂亮。雄鳥上嘴紅,下嘴褐色,頭頂藍灰色,額基至兩眼有一條黑紋,下嘴基部至頸兩側有寬黑帶,眼周圍綠色,喉和胸紅色;雌鳥上、下嘴均為黑褐色,頭部發藍,喉和胸橙紅色。多棲山地的闊葉林中,常結群繁殖,一棵樹上可有幾個巢。每巢產3—4枚白色卵。
1、鳥的特點。成鳥雌雄根據上嘴顏色就可區分。雄鳥紅色,雌鳥黑褐色。幼鳥的雌雄較難區分。
此鳥顏色好看,悅目,討人喜歡,尤其有的可以馴教。可完成技藝和“說話”,模仿人語。
2、籠和籠架的選擇。家庭單隻飼養一般采用小型金屬架,形狀可製成弓形、圓形、橢圓形,架的兩邊可以放加食水罐(金屬的)。馴熟的鸚鵡可放在架子上,用脖練鎖好,掛在屋沿下或走廊中,見人“說話”頗有情趣。成群飼養必須用大的金屬絲籠或籠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