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架的使用,鸚鵡架掛鉤的地方應該牢靠,要拴住鸚鵡腳,腳鏈輕而結實,可有金屬光澤,更帶有華貴色彩。
3、飼養管理。可喂稻子、葵花子、花生。比例7∶2∶1,平時每天喂點水果,夏天可喂西瓜。
籠舍飼養,籠底宜鋪細沙,便於鸚鵡在地麵行走,也利於衛生和清掃。糞便和吃剩的水果蔬菜、粒料殼每周清除2~3次,更換後可進行消毒。
繁殖:緋胸鸚鵡的繁殖較困難。根據記錄和有人實踐結果,孵化期為23~24天,育雛期20~25天。室內繁殖不易成功,但在天然情況下和自然界易繁殖。繁殖期間必須避免驚嚇,注意營養,注意飼料的配化,若已經繁殖親體需增加營養,可加喂熟雞蛋。
鸚鵡類的其它可參考上述方法處理。
禾雀(文鳥)
又叫灰文鳥、灰芙蓉、文鳥、白芙蓉。
1、鳥的特點。
禾雀體長13~14厘米。頭部、喉部和尾羽均為黑色。兩頰有白色大斑,眼的周圍有紅色眼圈,嘴淡紅色。背部及翅為蒼灰色,腹部淺紫紅色。在人工培養下全身羽毛白色、花斑的變種。雌雄基本上同色,但雄鳥嘴峰弧度大,雌鳥嘴峰弧度小,差別比較明顯。此外雄成鳥善鳴,並喜歡在棲木上跳躍;雌成鳥羽色較暗淡。雛鳥很難分出雌雄。
雛鳥羽色一般有兩種,一種背部呈鼠色,腹部呈淡灰色,俗稱灰芙蓉;另一種全身白色,俗稱白芙蓉。
生禾雀主要以禾本科及其他草類種子為食,在熱帶是稻米及其他農作物的大敵。此鳥在產地是一種較普通的鳥類,田園或城鎮附近都能見到它。常在房屋的屋脊上或其他建築物上築巢繁殖,人工飼養下容易繁殖。
原產於馬來半島、蘇門達臘和爪哇等地。目前各國都有飼養。
2、鳥的飼養與管理。
(1)禽舍或箱籠。
飼養禾雀的禽舍如前所述。用箱籠飼養,應選擇寬大一些的,麵寬和高度至少要45厘米,深度為40厘米左右,即所謂“尺五”箱籠。
(2)人工巢箱或大型巢壺。
禾雀繁殖最好用巢箱,有了巢箱,它才能心安理得地孵卵。如果使用巢壺,則一產卵就變得非常過敏,性情變得暴躁。若非用巢壺不可,唯一的辦法是將巢口朝向旁邊,不要讓人看見巢中的東西。如用白紙把箱籠前麵的鐵絲網擋住一半,使籠中的光線暗一些更有利於鳥兒伏窩抱卵。用禽箱或巢壺都不可中途任意改換,改換了則要到習慣以後才能產卵,很費時間。
巢箱裏麵可以放上巢皿。
巢草可用莖草根、棕櫚纖維或碎幹草,供鳥兒營巢。到要產卵的時候,就要供給軟的鋪墊材料。可在籠底鋪上一張舊報紙,讓鳥兒用嘴撕破報紙,將紙屑銜入巢中鋪好。禾雀的巢箱一般采用臥式人工巢箱,也可用直徑11厘米左右的竹筒代替,隻在竹筒的側麵開一直徑為5厘米的洞口。
籠內棲木要粗一些,一根或兩根都可以,但要安裝牢固。大型箱籠一根足夠,以便鳥兒有足夠的空間自由飛翔,防止體內脂肪過多,患不育症。
籠內用普通食缸、水缸就可以,這種鳥吃食不會用嘴亂扒拉。
禾雀特別愛水浴,要把水浴器及套子一起放入箱籠中,供鳥兒洗澡。套子可防止把箱籠弄濕。
禾雀的主食為稗子、小米及黍子,其比例是:稗子6份、小米3份、黍子1份;也可用稗子4份、小米1份。此鳥最愛吃稗子,如果小米與稗子各半則會剩食。
因禾雀的原產地是產稻區,原是食稻穀為主的害鳥,故在現在的飼養條件下仍舊愛吃稻穀,所以要喂給一些碎稻穀,以增進健康。碎稻穀的供給量為主食的10%為宜。碎稻穀最好放在單獨的食缸中。不和主食混合在一起。
保健飼料為青菜,要充分供應。各種青菜都可以喂,以白菜及油菜的莖為最好,可連菜葉一起喂給。
發情飼料為蛋大米,用新大米100克,加蛋黃一個製成強飼料使用。用蛋小米也可以,不過與蛋大米相比之下,鳥兒不太愛吃,應培養它們吃。
礦物飼料牡蠣粉、骨粉和多種維生素也應充分供應。
(3)配對。禾雀孵出後7~8個月即發育成熟,初春孵出的到當年秋季就可用來配種繁殖。隻要溫度適宜,全年都可繁殖。但繁殖窩數過多有損雌鳥健康,一般每年繁殖四窩較合適。
禾雀於7月前後進入換羽期,8月即長出新羽毛。換羽完畢以後可在8月初開始喂給發情飼料,讓它們水浴。8月中旬開始銜運巢草營巢,完成後馬上可產卵,每天產一枚,一般每窩產4~7枚。在產期,對雌鳥要十分注意關照,因雌鳥由於卵結而死亡的情況很多。如果發現雌鳥在那沒有精神,多半是患了卵結,要馬上用滴管從口部灌蓖麻子油,也可自肛門灌。
(4)孵化。禾雀產完第三枚卵後即開始孵化,一般18天出雛,南北方可因氣溫高低有1~2天誤差。孵化7~8天後就應驗蛋,易受驚的鳥可推遲幾天驗蛋或者不驗蛋。雛鳥出殼後,雌鳥出來吃牡蠣粉的次數增多,飼養者見到此種情況可判斷雛鳥已出殼。雌鳥在孵化期間可暫停喂給大米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