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應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製作菜肴是烹調技法具體運用,一旦掌握了某一技法,弄通了操作過程,那麼做到舉一反三並不困難。例如,你基本掌握了生炒烹調技法,烹製清炒肉、肉炒白菜、肉炒韭菜、肉炒蒜苔、木樨肉等菜肴,一定一學即會。“燒”是比較複雜的烹調技法,如果你會做燒海參、燒魷魚、燒菜花等菜肴,那麼再學蔥燒海參、肉片燒魷魚、蝦子菜花等菜肴也是很容易的。因為菜名的變化隻體現在副料或調料的變換上,可謂萬變不離其宗,基本烹調技法不變。隻要掌握了幾種基本烹調技法,通過不斷實踐,必有提高。同時,再學其他烹調技法,也容易多了。
再次,運用歸類法記憶某些菜譜。有些菜肴單憑菜名是區分不出屬於用哪一種烹調法製作的。凡是這類菜肴,即可歸類記憶。如,屬於軟炸類的菜肴:軟炸裏脊條、鳳尾大蝦、燕尾大蝦等。紅燒範圍的菜肴:紅燒海參、烏龍吐珠、鴿蛋海參等。這樣,隻要看到第一個菜名,便知道了後麵的,便於查閱、記憶。
總之,任何事物都有規律,隻要弄清基本規律,入門、提高均有捷徑可走。
巧記菜名和烹調法
如何記憶菜譜也是常常碰到的問題,下麵就這一問題談談。
無論是記菜譜,還是學做菜,首先接觸到的是菜名。一般菜肴的命名有以下幾個特點:
①按烹調方法和主料命名;
②按調味方法和主料命名;
③按色彩、形態和所用主料命名;
④按主料和輔料命名;
⑤以烹調方法和原料的某特征命名;
⑥在主料前加上人名或地名;
⑦把所用主輔料及烹調方法等全部反映在菜名上;⑧單純用形象或寓意命名;等。
在熟知菜肴命名方法的前提下,還要熟悉各種原料的性質,掌握常用的烹調技法,這樣記菜譜就比較容易了。
在一般情況下,動物性原料如用炒、炸、爆、溜等烹調技法時,烹調前要用蔥、薑、料酒醃漬一下,用燉、燜、煮、燒等技法時,則蔥、薑、酒等與原料同下鍋,以除異味;含土腥味的原料(如鱔魚等),還需加蒜泥;用海產品則一般要加點兒胡椒粉。一些鮮嫩的原料用於炸、溜、爆、炒,要掛糊上漿,一般用澱粉、食鹽、蛋液等調漿。最後再根據具體菜的口味,另行加調料(有的從菜名中可以看出)。這是一般規律,掌握了這個規律,記住了菜名,即可應付一般菜肴了。
另外,從菜肴的命名來看(第八種除外),多以主料同其他原料、調料或烹調法命名的。因此,從菜名中多可看出主料是什麼。這樣即可根據主料的性質和成菜要求,進行加工準備。
菜譜中所寫的製作過程,有的也可從菜名中略知一二。
如炒菜,一般加工成片、絲、丁、條等。滑炒還要上漿、滑油;溜則要拍粉、掛糊;炸的要加工成片、絲、丁、條、塊,一般也要拍粉、掛糊。如炒蝦仁,主料為蝦仁,烹調法為炒,成菜要求鮮嫩。所以要掛蛋清漿、滑油,加食鹽、味精等調料,最後要明油裝盤。
配料,有的菜名中點到了,有的未點到,但一般可根據季節等條件來靈活掌握。如清燉獅子頭,初春有河蚌,可加河蚌;清明加春筍;夏季則做麵筋獅子頭;秋天蟹肥則做蟹粉獅子頭;冬天又可用冬筍、鳳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