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愛人從上來的筐子裏取出鐵鏈,自己坐了進去,下降到地麵,同時侍女升上來。到達地麵以後,侍女走出筐子後,愛人也走出筐子。
六、侍女再把鐵鏈放進筐子,又把它降到地麵,然後自己坐進升上來的空筐下降,到達地麵後,就走出筐子,與海喬和他的愛人會合,一起逃脫了大公的魔掌,遠走高飛了。
怎樣找尋逃生的方案?也可以用圖來表示。
90公斤重的海喬,50公斤重的愛人,40公斤重的侍女,30公斤重的鐵鏈,分別有9、5、4、3表示。這四種物體,可以組成16種不同的情況。例如(9,5,4,3)全在塔上是一種情況,(9,5,4)在塔上也是一種情況,隻有(3)在塔上也是一種情況。通過滑輪繩子,可以從一種情況變成另一種情況。要是甲情況可以變成乙情況,就從甲向乙畫一個帶箭頭的線。
普哇鬆分酒
這是十九世紀著名的法國數學家普哇鬆小時候的一個故事。
有一次,普哇鬆跟父母一塊兒外出旅行。小普哇鬆真是高興極了。他不安分地坐在馬車上,看到小燕子一掠而過,他想,能不能算出來,小燕子一天能飛多遠?看到一架架風車在碧綠的原野上慢慢地轉動,他又想,風車的力量大還是十個人的力量大?總之,周圍的一切他都感到新鮮有趣,引起他思考,想象。在他麵前,大自然好像第一次顯示出它的真正的誘惑力。
天近傍晚,他們在鄉間一個小鎮子裏的客店裏住下來。普哇鬆可不能安分守己地呆在屋子裏,他好奇地把簡陋的小客店跑了個遍,最後在一個大房間裏停下來,那裏正有幾個人圍著一木桶酒犯愁。普哇鬆擠過去,卻被一個大人擋住了:“去!去!”用手把他撥拉到一邊,想把他攆走。可是,這反而引起了普哇鬆更大的好奇心。他又從另一邊擠進去,他非要看個究竟不可。
原來,有兩個顧客在這個小鎮子上買了一桶家釀醇酒,正是八公斤。兩個人要平分開,明天一早帶走,可一時又找不到磅秤,隻在客店裏找到一大一小兩個瓦罐,大的可裝五公斤,小的可裝三公斤。怎麼分開呢?他倆束手無策,幾個旅客上來,幫助出主意,想辦法,每人都發表了自己的意見,但是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普哇鬆看著那個木桶和兩個瓦罐,眨著雙眼想了一會兒,說:“這好辦,我給你們分開。”在場的人都愣愣地看著普哇鬆。兩個買酒的顧客不耐煩地說:“這麼些人都分不開,你還來起哄!”“有智不在年高,讓他分分看,或許能分開。”一個年紀大顧客說。
普哇鬆用那個木桶和兩個瓦罐,小心地有條不紊地倒來倒去,隻倒了七次就把酒平分開了。
大家不由得稱讚起普哇鬆的聰明機智。
為了弄清普哇鬆是怎麼分的,現把他七次的情況排列在下麵:
酒很快分完了,但他心靈深處卻萌發出對數學的濃厚興趣。從此,他如癡如迷地鑽研數學,後來終於成為著名的數學家。
韓信分油
傳說韓信從小就很聰明,也愛管閑事,常常喜歡在別人麵前露一手。
有一天,韓信騎著馬上街去。走到半路,忽然看見前麵有兩個人在吵吵鬧鬧,幾乎快動手打起來了。韓信不知他們為什麼,就趕忙策馬上前去看個究竟。
原來,這兩個人是合夥做販油生意的,剛才為了一點小事,發生意見,嚷著要馬上散夥。這時,他們的油缸裏還剩下十斤油,可手頭沒有秤,隻有一個能裝三斤油的葫蘆和一個能裝七斤油的瓦罐。靠油缸、葫蘆和瓦罐,要把十斤油平分成兩份,並不容易。他們分來分去分不勻,不是你多,就是他少,所以在互相埋怨、爭吵。
韓信問明情況後,便半開玩笑地說:“嗨,這麼容易的事都不會嗎?讓我來教你們吧!”兩人見韓信是個小孩子,以為他是故意在說風涼話尋開心,就當場開銷:“去,去!你小孩子懂什麼?”可韓信這個人也怪,你越要他走,他越不走;你越不讓他講,他偏要講。但是他立即收起笑容,胸一挺,像下命令一般,說道:“不分好油不散。你們隻要‘葫蘆歸罐罐歸缸’,就分成了!”兩人見韓信態度堅決,講得有板有眼,感到這小孩子不可小看。其中的一個開口說:“你講的話我沒聽懂,再說一遍。”“葫蘆歸罐罐歸缸。”“什麼葫蘆罐的?怎樣的歸呀?”兩人一時弄得莫名其妙。
韓信見他們不懂,就說出想好的辦法。他說,你們隻要兩次把葫蘆灌滿油,倒進空瓦罐,再第三次把葫蘆灌滿,倒滿瓦罐為止。這樣,葫蘆裏還剩下兩斤油。接著,將瓦罐的七斤油,全部倒入缸內,然後將葫蘆中剩下的兩斤油倒入空瓦罐,再讓空葫蘆在缸裏灌滿油倒進瓦罐。這樣,缸和罐裏就各有五斤油了。兩人一聽,恍然大悟,忙照法辦理,果然分得很均勻。
這一來,兩人服服貼貼,連連稱誇韓信說:“你人小才氣大,將來一定是個能人呢!”“啥,什麼能人不能人!男子漢大丈夫誌在四方,將來我還想當大將軍呢!”韓信說著,顧自昂頭騎馬而去。
後來,這兩個人回到家裏,把這事告訴了家人,家人又告訴了鄰居,三傳四傳,越傳越廣。
“葫蘆歸罐罐歸缸”的故事,就這樣在民間傳開了,一直流傳到今天。
姐妹賣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