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中外名人成功啟示錄(1)(1 / 3)

馬克思——“思想的人,實踐的人”

弗蘭茨·梅林在他的《馬克思傳》中曾這樣評論馬克思,認為他是思想的人和實踐的人的完美結合。他認為,如果隻看到馬克思思想家的一麵而看不到他作為戰士的一麵,那就錯了。無論什麼肘候,隻要有參加革命實踐的機會,馬克思便立即停下他的研究,擱下筆來,去參加實際的鬥爭。正是這些鬥爭的實踐,使馬克思從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走向共產主義者;也正是對這些革命實踐的總結和研究,使馬克思創立了人類最偉大的學說。實踐能改變人的世界觀,實踐能創造革命的真理,馬克思的一生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

博學多才的青年馬克思曾是青年黑格爾派的中堅分子,也是費爾巴哈學說的信徒,這時的馬克思的思想還多少具有自由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色彩,真正使馬克思轉向革命民主主義和完成向共產主義的轉化的決定因素,還是他參加革命鬥爭的實踐。1842年4月,馬克思因生活所迫需要找一份工作。後來他接受了《菜茵報》主編的工作。正是這一工作,使馬克思有機會接觸廣大貧苦人民的生活,了解他們,同情他們,揭露那些剝削人民的貴族地主。理論和精神的研究降到了次要地位,馬克思所關心的更多的是經濟利益和實際問題,他從精神世界回到現實社會。在《萊茵報》的5個月使馬克思的世界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以後的研究工作中,馬克思經常深入到工人中間,參加他們的集會和鬥爭。他不再象以往那樣從精神出發去研究問題,而是從實際出發去進行思考,並試圖以社會存在去說明社會意識的實際狀況,從而大踏步地邁向曆史唯物主義。深入基層,深入實踐,不但使馬克思完成了向共產主義的轉變,而且使他成為科學共產主義體係——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

要做思想的人,更要做實踐的人。青年人隻有到基層去,投身於實際生活的鍛煉,才能了解社會,了解人民;才能對客觀世界有正確的看法。正如馬克思在談到青年職業的選擇時說過的:“較多研究抽象真理,而不深入生活本身的那些職業對青年來說是最危險的。”

列寧——我的帆永不彎折

1887年5月28日,列寧21歲的哥哥亞曆山大因刺殺沙皇遇害,這極大地啟發、激勵、堅定了列寧把投身推翻沙皇黑暗統治的革命作為終生選擇的信念。

同年8月,列寧進入喀山大學法律係學習。他之所以選擇法律專業,一方麵是因為法律係是當時喀山大學唯一研究社會經濟、政治問題的係,另一方麵是考慮到司法活動將對自己未來的革命活動起到一種合法的掩護作用。他說:“現在這樣的時代必須研究法學和政治經濟學。在別的時代,也許我就選擇別的學科了。”不久,列寧因積極參加學生的革命活動被捕入獄。在獄中,他和同誌們討論今後出路時說:

“今後在我麵前隻有一條道路——為革命事業而奮鬥。”當時年僅18歲的列寧就這樣經受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革命冼禮,從此把自己的全部生命與反對沙皇獨裁專製製度、反對資本主義剝削壓迫、解放勞苦大眾事業緊密結合到了一起。

後來,列寧被放逐到喀山市界。這期間,他因為有了奮鬥目標而更加刻苦學習。他按照大學學法律係的教學大綱,頑強地進行自學,同時廣泛涉獵,深入鑽研了馬克思的《資本論》俄國偉大革命民主主義者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怎麼辦》等著作。

1891年,經過反複要求和多方麵爭取,列寧終於被允許以校外生資格在彼得堡大學法律係應試,結果他以全部考試科目的最高分獲得了優等畢業證書。此後,他開始在薩馬拉地方法院擔任律師助理,一麵進行秘密革命活動,一麵忠實地充當貧苦農民的法律辯護人。

1893年秋,列寧開始在彼得堡進行革命活動。他除印傳單、做演說、寫文章外,還經常深入到工人群眾中去進行政治鼓動。他在工廠車間或工人宿舍向工人們講解《資本論》,為他們指出受剝削、壓迫的根源,鼓勵他們起來為自己的解放而鬥爭。他常和工人們高唱一首《船夫》歌。

毛澤東——到實踐中探尋真理

毛澤東在學生時代就特別注重深入社會實踐。1913年初,20歲的毛澤東在經曆了6年私塾、3年務農、半年當兵、半年自學的複雜生活後,帶著對祖國、民族前途的憂慮與思考,在湖南第一師範渡過了5年半的時光。他非常好學,而且講究實踐,不但善於讀“死”書,還善於讀“活”書,讀社會這本書。1916年夏天,他利用暑假,邀同窗好友蔡和森,一把雨傘,一條毛巾,一雙草鞋,徒步遊曆了瀏陽、湘陰、嶽陽幾縣,曆時一個多月。途中,他們風餐露宿,與農民交談、勞動,了解地主的剝削和貧農的痛苦。毛澤東將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寫成文章寄湖南《通俗日報》,用深刻又流暢的文筆揭露社會中的醜惡現象。對中國農村的實地考察,更堅定了他改造中國社會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