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中外名人成功啟示錄(1)(2 / 3)

他十分注意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組織能力和辦事能力。從1915年起直到1918年畢業為止,他一直擔任校學友會(原名“學生自治會”)的領導工作,或作文牘,或作總務(即總幹事),並兼教育研究部部長。在任學友會總務時,學友會工作開展得非常活躍,經常召開成績展覽會、體育運動會、自由演講辯論會以及各種專門問題的學術研究會,引導學生刻苦鑽研學問和鍛煉體魄,做到強毅有為,任重致遠。學友會的工作,使他組織群眾的才能得以充分發揮。

毛澤東一貫同情和熱愛勞動者,痛恨工農不能求學的不合理現象。1917年,他滿腔熱情主辦工人夜校,親自教課,提任“管理”,籌劃有關辦學的大小事宜。通過辦夜校,他取得了聯係工人的初步經驗,同工人階級建立了最初的感情。

1918年4月,他和一批誌同道合的朋友正式成立了對湖南以及整個中國的命運影響很大的革命團體——新民學會。1918年6月,他從湖南第一師範畢業。受十月革命的影響,“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成為那時許多青年向往的事情。毛澤東在湖南發起了留法勤工儉學活動,為中國革命準備了一批幹部。但他覺得中國有許多事情需要深入的研究、調查,因此決定自己不出國,留在國內從中國現實中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

周恩來——光輝的選擇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是中國曆史上極其黑暗的年代。當時辛亥革命已經失敗,袁世凱竊奪了勝利果實,軍閥混戰,帝國主義與中國封建勢力加緊勾結,對中國人民實行更加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出身於破產的封建官僚家庭的周恩來同其他先進的中國人一樣,為使國家複興,不斷進行艱苦的探索。

早在沈陽求學期間,周恩來就為自己的一生做了第一次選擇——確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學習的目的。1913年進入天津南開學校後,他更是發奮讀書,他的各門功課都取得了優異成績,是品學兼優的學生。他不僅學習勤奮,而且以研究各種學問、團結同學和宣傳新思想、新事物為目的,積極熱情地從事大量的課外活動,為挽救“積弱不振”、“外侮日逼”的祖國大聲疾呼。

1917年,周恩來的中學時代結束了,他懷著救國濟世的誌向和研究新思潮的急切願望東渡日本,尋求真理。在留學日本期間,他開始接觸和初步接受了馬克思主義,還積極投入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和國內軍閥賣國的鬥爭。

五四運動是在我國十月革命影響下興起的。周恩來回到祖國後,立即投入這一場標誌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的偉大鬥爭,他創辦了《天津學生聯合會報》進行革命宣傳,還發起組織了革命團體覺悟社,學習和研究新思想,討論各種社會現實問題,尤其是社會改造和中國的出路以及青年運動的方向等問題。

為了進一步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了解和考察歐洲無產階級的狀況的鬥爭經驗,尋求中國人民獲得解放的根本道路,1920年11月,23歲的周恩來遠渡重洋,赴歐勤工儉學。他先後到法國、英國和德國度過了將近4年時間,他實地考察歐洲的政治、經濟狀況和工人的勞動、生活情況,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參加和領導了留法勤工儉學學生的鬥爭,從而思想上發生了新的飛躍。1921年3月,周恩來在巴黎加入了共產主義小組,成為中國共產黨首批黨員之一。1922年9月,中共旅歐組織成立,周恩來是領導人之一。1924年7月,周恩來奉黨組織的命令,離開歐洲回家,投入轟轟烈烈的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

可以說,周恩來的青年時代,是在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中進行了第二次選擇的過程。在經曆了艱苦的學習和鬥爭的鍛煉、經過了長期的探索和反複的比較之後,周恩來確定了馬克思主義信仰。這一光輝的選擇,使他終於成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家和傑出的共產主義戰士。

鄧小平——偉業的起點

1920年秋,抱著“一麵做工、一麵求學,學點本事回國”的滿腔熱望,鄧小平和八九十位年輕的同胞一起,坐在“盎特萊蓬”號輪船的貨艙裏,在海上航行了40多天後,抵達法國的馬賽港。

那時,鄧小平剛滿16歲,在同船的中國青年中,是最年輕的。

鄧小平到法國後,那裏的實際情況同他的願望相反,大部分時間隻能用來尋找工作,掙錢饣胡口,而且所做的都是學不到多少技藝的苦力工。他首先去克婁梭鋼鐵廠做雜工,以後又去巴黎比揚古雷諾工廠當鉗工,還到飯館裏幹過活,在火車頭上做過司爐,收入極其微薄。他隻有短時間在當地的語言學校學習。

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法國的經濟的十分蕭條,就業格外困難,中國人即使是到那些較好的大工廠去的,工資也隻有普通法國工人的一半。鄧小平家中也已無力再寄錢給他,這使他度日更加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