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以後,他在回憶中說:“(那個時期,)每當我能買得起一塊羊角麵包和一杯牛奶時,我總是感到很高興。”冷酷的現實,使鄧小平原有的出國留學的願望頓時化為泡影。
然而,一種新的理想卻越來越強烈地吸引了這位年輕人。當時的法國,工人運動風起雲湧,馬克思主義和其他各社會主義思潮廣為流行,一批先進的中國留學生相繼接受了馬克思主義而走上革命的道路。
在同各國工人同甘共苦的日子裏,鄧小平深刻地了解了無產階級;在較年長的中國革命家趙世炎、周恩來等人的影響下,他積極學習馬克思主義,開始從事各種共產主義的政治宣傳活動。
1922年,鄧小平參加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後改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兩年後,他又轉為中共黨員,不久便被委以重任,在裏昂領導黨團工作和華工運動。
從16歲到21歲,鄧小平在法國生活了5年多,由一個愛國青年成長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由一個留學生成長為一個職業革命家。
如今,鄧小平已然成為當代世界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而60多年前他在法國的那段經曆,正是他畢生為之奮鬥的偉大事業的起點。
魯迅——我以我血薦軒轅
一個革命者被滿清政府綁赴刑場斬首示眾了,他的鮮血又被蘸在饅頭上拿去當作治病的藥賣錢。觀看他臨刑是老百姓,吞食那塗滿他的鮮血的饅頭的,也是老百姓。
凡是讀過魯迅的短篇小說《藥》的人,都會記得這個故事。小說裏寫的人物是虛構的,但魯迅在現實生活中的確經曆了這樣的驚心動魄的事實。
那是1904年,他進入日本仙台醫科專門學校醫學科求學教師使用幻燈機放映細菌形態進行直觀教學後,放映風景或時事畫片給學生看。有一回,畫麵上出現了一群中國人,一人被綁在中間,其餘人分立左右,據解說,綁著的那個中國人是替俄國刺探日本的軍事情報而正要被斬首示眾,那分立兩旁的看客都是中國人。看到這裏教室中發出了“萬歲”的歡呼聲。這使魯迅大為震驚。他原以為學得醫術可以治病救人,可以促進國人對於維新的信仰,這時醒悟到,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十分健全,也隻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首要的是要改變他們的精神,而最好的途徑當從文藝入手。於是他毅然放棄了學醫的計劃,而從事於文學運動的提倡和寫作了。
魯迅的人生道路發生這樣巨大的轉折決不是偶然的。他在來日本求學之前早已從現實生活中痛切感到祖國的貧弱和落後,形成了反抗滿清政府腐敗統治的思想,向往維新富強之路。
剛到日本時他勇敢地割掉了頭上的辮子,並賦詩明誌:“靈台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魯迅以這種對於祖國的堅定不渝的愛,經曆了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以及反帝反封建的一係列鬥爭,和人民大眾緊密地站在一起,從愛國主義,民主主義者成為共產主義戰士,以他一支如椽大筆成就了輝煌的事業。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稱魯迅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其作品是中華民族極其豐富極其珍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巴金——走出深宅大院
一座前後五進的公館,門深似海,牆高如城,架上是經史典籍,階前是婢仆下人,往來有高官,相交無白丁。這樣一個封建思想統治嚴密的仕宦之家,卻出現了叛逆者——傑出作家巴金。
巴金家有一個轎夫,姓周,年老瘦弱,有悲慘的經曆。他的妻子跟別人跑了,他的兒子當兵死在戰場上,他孤零零地活在世上也隻是痛苦地捱日子而已,但他保持著一個堅定的信念:
忠實地生活。他主張“火要空心,人要忠心”。這“忠心”並不是指奴隸般地服從主人,而是忠實地照自己的信念生活下去。他向年幼的巴金,敘說了自己悲痛的經曆,實際上教育巴金憎恨這個社會,樹立正直的生活態度。
然而這樣的啟蒙教育在巴金的公館裏是隨處可得的。他也曾傍著黯淡的燈光聽衰老的仆人絕望地傾訴他們的悲哀以及沒有希望隻是忍受苦刑般地生活著的人的淒慘的故事,它們在他心上投下了陰影。他還親眼看到周圍發生的殘酷的事實:一個仆人偷了字畫被逐出門外做了乞丐,每逢過年過節偷偷地躲在門前石獅子旁邊尋找機會央求從前的夥伴向舊主人討一點賞錢,後來終於凍餓而死。一個老轎夫出去當了一家的仆人,被誣偷了主人的財物,在一個冬夜用褲帶在門上自縊而亡。這使年幼的巴金“心裏起了火一般的反抗的思想”,他發出誓言不要做少爺,“要做一個站在他們一邊,幫助他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