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中外名人成功啟示錄(2)(2 / 3)

祖衝之在天文曆法方麵也做了大量工作。他認真觀測太陽、月亮和星星在天空裏運行的情況,作了大量詳細的記錄。他發現當時所采用的《元嘉曆》裏有許多錯誤,並針對這些錯誤編製了一部新曆法叫《大明曆》。

《大明曆》中改進了閏法,把《元嘉曆》每19年7個閏月改為391年有144個閏月,使每220年誤差一天改進為每1739年誤差一天。為了改進因太陽在兩個冬至之間位置有偏移而造成的歲差,祖衝之首次提出了曆法中一個回歸年(太陽在天球上連續兩次通過春分點所需要的時間間隔)的日數為365,2428143日,一個交點月(月球在天球上連續兩次向北通過黃道所需要的時間)的日數為27.212223日,這些數字與近代測量結果非常接近。

祖衝之是一位博學多才的科學家,對於各種機械也有研究。他曾設計並製造了計時用的漏壺、指南車、水推磨和千裏船等。

第一個獲得菲爾茲獎的華人——丘成桐

1982年,美籍華裔的丘成桐(1949-)獲得了菲爾茲獎,成為第一個獲得這項榮譽的華人數學家。菲爾茲獎是國際數學界的最高獎賞,每四年頒發一次,對象是在數學上有重大貢獻的、年齡不超越40歲的數學家。

丘成桐出生在廣東省,後移居香港。他早年喪父,家境清貧,但學習勤奮,中學時對數學入了迷,後來為著名數學家陳省身所器重,破格錄取為研究生。在陳省身的指導下,僅用兩年時間就取得了博士學位,年僅22歲。25歲任副教授,28歲升為正教授,並且是普林頓高級研究所的終身教授。

1976年,27歲的丘成桐解決了微分幾何的著名難題——卡拉比猜想,並把微分方程應用到微分幾何中去,推動了微分幾何和微分方程的發展,成為這個領域最年輕的學者,名揚海外。

1979年,美國加州科技及工業博物館授予30歲的丘成桐“1979年加州科學家”的光榮稱號,他是第一個獲得這一榮譽的數學家。1981年又榮獲美國數學會頒發的維布倫獎。評獎者認為,很少有數學家能夠比得上丘成桐成就的深刻性、影響力及方法和應用的廣泛性。第二年在華沙榮獲菲爾茲獎。

鄧稼先——隱姓埋名為兩彈

兩彈元勳鄧稼先,是為中國核武器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的科學家。他長期甘當無名英雄,在茫茫戈壁,在雲霧山中,在無垠草原把自己的青春之光,融進了中國核防禦力量的“鐵脊梁”之中。青年時期的鄧稼先,曾經麵臨嚴峻的選擇,為了祖國的安危,他選擇了一條遍布荊棘的道路。

1950年,26歲的鄧稼先就在美國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

他帶著當時最先進的物理學知識,涉洋歸來報效祖國。

新中國如日初升,萬事待興。鄧稼先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落下腳來。祖國張開溫暖的手臂迎接了“娃娃博士”。

鄧稼先沉浸在青春的歡樂和家庭的幸福之中。30來歲,副研究員,月薪200多元,生活無虞,愛妻是醫學院助教,他們有一對可愛的兒女。一家人的歡聲笑語常留連在公園的湖畔。

此時在事業上,鄧稼先在理論物理方麵與他的好朋友楊振寧等人處於同一起跑線上,前途無量。所領導對他極為賞識,成名成家的坦途正在向他們招手。

但是,曆史風雲變幻,祖國麵臨困難。戰爭的威脅,核大國的訛詐,黑雲般壓來。毛主席提出:“我們也要搞原子彈!”二機部的領導找到鄧稼先說:“中國要放一個大‘炮仗’,你要參加。”這句話似千鈞重擔,壓在鄧稼先肩頭!搞原子彈,這意味著什麼?每一個物理學家心裏都明白——置身於放射性材料之中;進入軍事禁區;隱姓埋名,不能發表文章,不能出國;長年工作在深山、沙漠,不能全家團聚。更艱難的是必須在短期內完成這神聖的使命。鄧稼先麵臨著嚴峻的選擇!

他回到家裏,收斂了樂天派的笑容,對妻子說:“從今以後我要去辦一件大事,辦成了,一生也值得。為了它,死了也值得。”從此,鄧稼先從普通人的生活中消失了,從物理學界的講壇上消失了。28年間,他的身影匆匆閃現在核武器研製的基層第一線。

他在北京郊外的高粱地裏參加研究所的興建,他在生產核材料的車間裏穿梭往來;他在羅布泊國家試驗場的土路上顛簸;他在雲遮霧罩的山區指揮著原子彈、氫彈的研製。當核試驗出現失誤時,他甚至冒著生命危險衝進去揀拾核材料殘片,當工人們給原子彈安裝引爆雷管時,他鎮靜地坐在旁邊給“虎口拔牙”的工人壯膽。

28個春秋過去了。頭發裏夾雜著大戈壁砂粒的鄧稼先回來了,回到了溫暖的家。此時他的妻子已年過花甲,兒女已長大成人。而他,癌魔卻早已侵噬了內髒、骨骼、神經……他輝煌的生命已燃到了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