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後,陳嘉庚回到新加坡,創辦了《南洋日報》,進行愛國民主活動。
1949年6月初,陳嘉庚接受了毛澤東主席的邀請,從新加坡回到北京。他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會議。建國後,他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委員、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
1950年1月15日,陳嘉庚最後一次回到新加坡,先後以《回國觀感》、《福建建設前途樂觀》為題發表演講,並連續在《南僑日報》上發表此次回國暢遊南北、進行視察的觀感。這些演講和文章以詳盡、動人的事實、報告新中國各方麵的新氣象,後又彙編成《新中國觀感集》一書,在新加坡出版,先後印刷60萬冊,受到廣大僑胞的歡迎,使新中國在海外的威信得到提高。
陳嘉庚從新加坡回國後,大部分時間住在集美。他仍積極參政,並再次進行全國性的考察旅行,提出過許多提案和建議。他特別關心家鄉的建設,對建設福建提過許多卓識遠見。在修建鷹廈鐵路、廈門海堤和杏林圍墾中,陳嘉庚都起了重要作用,對50年代福建經濟的恢複和振興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在故鄉集美,陳嘉庚不但主持搶修了在戰爭中遭破壞的集美校舍,又進行大規模的擴建,短短幾年中,一幢幢壯麗的校舍拔地而起,總麵積達16萬平方米,等於解放前校舍總麵積的四倍。集美漸成為一個昌明教育、培養人才的學村,而且也成為風景宜人的海濱遊覽勝地。他親自籌措經費,為廈門大學設計督建了”建南“大會堂,圖書、生物、化學和物理四個建築麵積達五萬九千多平方米。
集美和廈門,凝結了陳嘉庚一生的心血。由兩鬢青春的壯歲,一直到須發斑白的暮年,數十年如一日。他一生獻給文化教育的錢,約合1982年的一億美元,人民幣一億五千萬元,創辦或資助過的學校超過百所。在私人辦教育的曆史上,這是前無古人的。
晚年期間,陳嘉庚先生雖年過八旬,但仍精神矍鑠,關心著國家大事。1958年1月,醫生發現他右眼眶上隆起一粒腫瘤,確診為鱗狀皮癌。周恩來總理知道後,請他到北京,指派著名的醫師為他治療,使皮癌得到控製。但老人閑不住,帶著病又到東北、山西、湖南等地參觀考察。由於過度疲勞,1961年6月,他突發腦溢血,雖然搶救了一個多月,終因年老全身機能衰竭,8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陳嘉庚先生常說:我的錢是”取諸社會,用諸社會“,”該花的千百萬都不吝惜,不該花的一分錢也不能浪費。“平時,國家每月給他300元的薪水,他用15元做夥食費,餘額便充作集美學校的經費。他臨終前,還把在國內的存款三百三十多萬元全部獻給國家。他在對家屬與親友口授的遺囑中,一再交代:“最要緊的是國家前途”,“人有一次死,早死晚死不要緊,最重要的是國家。”陳嘉庚先生被毛澤東同誌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陳嘉庚先生的生平是無愧於這八個大字的。同學們,陳嘉庚先生雖然離開我們了,但是,他的業績永遠留在祖國大地上,他堅貞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二·七”忠烈精神永存
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是由無數革命先烈的鮮血染成的。其中有一位革命烈士林祥謙,是我國早期的工人運動領袖。他於1923年2月7日在武漢發動京漢鐵路大罷工時,被軍閥吳佩孚殺害,造成震驚中外的“二·七”慘案。他的墓地在故鄉福州南郊枕峰山,有台階27級,象征“二·七”這個難忘的日子。1992年10月19日,在他誕辰100周年時,江澤民、李鵬等中央領導都為烈士題了詞。全國各地有關部門分別舉行了紀念活動。這說明,烈士的一生雖然短暫,但留給我們的忠烈精神卻是永存的,黨和人民永遠懷念他。
在黑暗的舊中國,在馬列主義真理尚未被人民所普遍接受之前,林祥謙敢於麵對敵人的屠刀,大聲疾呼,視死如歸,用自己的行動來殉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這與其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窮則思變”,易於接受黨的教導,具有堅強的革命性分不開的。林祥謙是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尚幹鄉人,1892年10月19日出生在聖宮橋畔一個貧農家中。他自幼聰明能幹、秉性剛強。由於家貧,一家三代過著飽經憂患的生活,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野果雜糧。為補貼家用,他6歲就上山砍柴和上街賣油條來換錢度日。因為他地位低下,常常遭到無端的欺壓和淩辱。有一次,幾個富家子弟偷摘龍眼,林祥謙加以勸阻反遭毒打。他回家後對母親說:
“難道窮人就該受欺侮嗎?”他在地主家牆壁上寫了“打倒地主仔幾個大字,表示了極大的憤懣和不平。
1911年12月,他陪妹妹到漢口作客,正值辛亥革命風起雲湧,革命氣氛十分高漲,對他後來投身革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第二年,他在妹夫周速城和幾位福建老鄉的幫助下,入江岸工務修理廠當工人。該廠廠長是法國人,欺壓勞工更似豺狼。工人們起早摸黑,力氣用盡,賺來的錢還不夠養家糊口,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此時,林祥謙家中已有妻兒,生活並不寬裕,但見工友有難,總是傾囊相助毫不吝嗇。有一次,他把身上僅有的三元錢送給湖北籍的工人;還有一次,他把家中僅中有的大米送給困難的工友,表現工人階級的高貴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