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漫談師德建設(2)(1 / 3)

“言傳身教介乎有意與無意之間”似乎是相矛盾,其實這正是矛盾的統一體。“有意”就是教師應該經常清晰地意識到自己是“教師”,即具有清晰的教師自我意識,自覺地使自己的心理與行為符合社會對教師的要求,也就是自覺地、同時交替扮演著各種屬於教師工作範疇的角色,不放過任何機會去履行自己教書育人的義務。“無意”指處於自認為非教師的情緒中,由於缺乏教師自我意識而可能出現與教師不相符合的心理狀態,此時的情緒失去控製,對學生以外的人發生不文明的言行,甚至有時在公共場所影響社會公德,同教師的職業道德背離。而教師在各種場合的言行,會通過眾多的耳目傳給學生,“下意識”、“無意識”地對學生發生影響,這就所謂的“無意”。

因此,教師隻有時時刻刻意識到自己是教師,進行自我監督、自我調節,才能不負眾望,滿足社會對教師的期待,學生對教師的敬愛,在有意與無意之中發揮言傳身教的作用。

良好的師德修養是進行言傳身教的前提和保證。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新形勢下,有極少數教師嚴重背離了教師的職業道德規範,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在少數人的頭腦裏滋長。有少數教師在學生麵前講得頭頭是道,而在對自己行為上卻背離了師德規範,這些也會有意、無意地影響著青少年學生。良好的師德要求教師不僅要把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嫻熟的技能、過硬的本事有意地傳教給學生,而且要用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坦蕩的胸襟、高尚的情操、正直的為人,在無意中感召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在學生中樹立起良好的威信。而崇高的道德品質,良好的心理品質和高超的業務能力是獲得威信的基本條件,這是有意的一麵;教師的儀表,工作作風,生活習慣也會對樹立起學生中的威信產生一定的影響,這是無意的一麵。因此,師德修養的加強是十分重要的,隻有良好的師德修養,學生才能“親其師,信其道”,進而“樂其道”。

隻有在有意與無意之間言傳身教,具有良好的師德修養,才能完成教育新一代的神聖使命,才能不辱教師這一神聖而崇高的職業,才能實現自己真正的人生價值。

關於師德修養的思考

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指教師在從事教育勞動和履行其職責時,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和規範的總和。良好的師德修養是教師對學生實施教育的前提。在我國曆史上,有不少教育家在理論觀點和實踐方法上都非常重視師德修養、棄其糟粕,取其精華,有許多修養的原則和方法至令仍具有借鑒的價值。

一、學習的方法學習是教師獲得知識和技能、提高智力和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而且也是進行師德修養的重要方法。孔子懂得學習的重要性,對學習問題進行多方麵的反複論述。他主張“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在他看來,不學習就缺乏應有的知識,雖然你主觀上愛好仁德,但“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言不好學,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他提出了“博學、多聞、誌於學”,這樣才有完善的道德品質。孔子一生都廢寢忘食地學習,讀《易》至“韋編三絕”,聽樂至“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強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他本人則“入太廟,每事問”。“三人行,必有吾師”,更反映了孔子虛心好學的品質和強烈的自我完善的願望。“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孔子所倡導的教學準則和教師美德,孔子認為,作為教師,首要的條件是必須具有學不厭、誨不倦的精神,惟學然後能教,惟教然後能學,二者不可偏廢,這是孔子一生教育成功的關鍵因素。他的學生顏淵說: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善誘;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未由也已!顏淵的這段話道出了孔子師德的高大,孔子的這種嚴謹學習、認真做人的態度在中國曆史上影響是深遠,在我國曆史上有成就的學者和教育家,盡管他們出身境遇不同,觀點見解各異,但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都是他們共同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