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師德建設的內容(1)(2 / 3)

“獻給媽媽——童心”,後麵是全班51名學生在幼兒時期的照片,每張照片旁寫著他們的姓名和年齡。在外地學習、工作的學生也打來了慰問電報,還帶來了兩盤錄音帶,使丁老師聽到了每個學生的聲音:“丁老師,我早就工作了,按照您的囑咐,我在努力為人民多做好事。”“丁老師,我已進入大學學習,我的進步是和你的教導分不開的。”這一切使丁老師很受感動,她興奮地說:“看到孩子們健康成長,看到他們有的已在為祖國四化貢獻力量,看到他們對我的信賴,我就想:還有什麼比當教師更幸福的呢?”當然,目前教師的生活還比較清苦,物質待遇還不高,中小學幼兒園的教育條件還比較差,但是,廣大教師隻要樹立正確的苦樂觀和甘願為教育事業獻身的精神,就會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充滿著希望和信心,把教育、教學工作做好。

最後,熱愛教育事業,發揚奉獻精神,必須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正確處理“貢獻”與“索取”的關係。正確的人生價值並不是與人們所處的地位,所獲取的金錢多少或是所從事的職業決定的。而是由人對社會對人民的奉獻決定的。

隻要對社會盡職,有益於人民,無論幹什麼工作,都可以體現出自己的價值。愛因斯坦說得好:“一個人的價值,應當看他貢獻什麼,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什麼。”他又說:“一個人對社會價值,首先取決於他的感情、思想和行為對增進人類利益有多大作用。”我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吳玉章也說:

“一個人隻有把他的才智、力量全部地勤懇地用在工作上、事業上,並且作出成績來,這種生活才有價值,才有意義。”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實踐著“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宗旨,為人民作出“奉獻”而不追求“索取”的精神,就反映了他的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這是我們學習的楷模。他為了使勞苦大眾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從美國留學回來即從事平民教育運動,勇敢地向舊中國的傳統教育宣戰。他毅然放棄大學教授的優厚待遇,從大城市來到偏僻的鄉村,創辦了曉莊師範、湘湖師範,還創辦了育才學校、社會大學,為革命事業培養了大批人才。陶行知先生無私無畏的一生,對人民和革命事業奉獻出自己的一切,他不愧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今天,我們成千上萬的人民教師,認識到自己的人生價值就在對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對祖國的振興繁榮和人民富裕作出貢獻。當一個教師為社會、為教育事業、為人民利益所作出貢獻越多,那麼,他的人生價值也就越大。正是基於這種認識,廣大人民教師能夠正確處理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關係,識大體,明大義,為人民的教育事業,不計較個人名利得失。特級教師、全國“五講四美”先進工作者、金華市一中教師李賢鵬,是一個海外歸僑。他一再謝絕父母的挽留和勸說,放棄優裕的物質生活,甘願“自討苦吃”,在遠離金華市區四、五十裏的蔣堂農村任教。當年他住的是茅屋,睡的是稻草鋪,走的是爛泥路,為培養農村人才而甘之如飴。他認為人活在世上,不能隻講吃穿玩樂,而應該有價值,為人類作貢獻。自己是由祖國培養成大學生和人民教師的,現在祖國還不富裕,人民生活還比較艱苦,正需要為國家建設事業出力,使祖國富強起來。所以,“我怎能顧了小家而忘了國家呢?”正是這顆赤子之心,使他遠離親人,在艱苦的農村中學度過了二十多個春秋。又如全國“五講四美”先進個人,普陀縣西凹鄉民辦教師張淑女,長年紮根偏僻的漁村,為漁民子女的教育默默奉獻自己的青春。當時由於學校經費困難,她從自己微薄的工資裏拿出一些錢來買辦公用具。而在同村的有些姑娘中,一年能掙千餘元。在這種情況下,張淑女是怎樣想的呢?她說:“當民辦教師雖然苦,收入也少,可是為了全村漁民的孩子學文化,這是光榮的任務,個人吃點虧是小事。”以上這些感人的事跡,在全國教師中是不少的,有的為了人民教育事業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可見,教師職業之所以是“陽光下最崇高的職業”,就在於它是最富於自我犧牲的職業。這就是人民教師的人生價值觀。

綜上所說、忠誠於人民教育事業是師德的基本原則,它要求教師樹立職業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具有高度的職業意識和克服困難的職業意誌;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與信念;樹立正確的苦樂觀和人生價值觀。每一個人民教師隻有遵循師德基本原則的要求,並用以指導自己的職業行為,那麼,才能成為一個有高尚品格的優秀人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