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這個自古以來就有的職業,在人們心目中的聲望和地位因時代不同、風氣不同而有升有降。應該說尊師敬師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代按尊嚴、地位排,是“天地君親師”,把“師”與“天地君親”並列,並有“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之說,可見“師”受尊重的程度。一直被尊為“至聖先師”的孔子,本人就是尊師的典範。他承認自己的“非生而知之”,曾虛心向老子問禮,說自己學稼、學圃不如老農和老圃,認為“三人行必有我師”。荀子說過:“國將興,必尊師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荀子》卷19大略篇)英主唐太宗於貞觀十七年四月,詔令撰《三師儀注》,規定太子接迎三師就教時,要出殿門,要先禮拜三師,三師答拜之後再入殿門。三師入東宮殿門時,太子要先禮讓三師進入,太子才可就坐。太子向三師求教書劄,必須在文前寫上“惶恐”,結尾時寫上“惶恐再拜”,以表示尊師之情。到中唐韓愈生活的年代,世風日下,師道淪喪,遂作《師說》,力圖扭轉“恥師”的頹風。宋朝楊時年近四十,已有很高名望,但他仍恭謙求教。有一天,楊時來請教程頤,不巧程頤正在睡午覺。這時屋外正下著大雪,楊時為了不打擾老師休息,一聲不響站在門外。等程頤醒來,外麵的積雪已達一尺厚了。這就是“程門立雪”的成語典故。日本明治維新後一個重大舉措是尊師興教,這是日本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可見“尊師重傅”確與國運息息相關,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師者,人之模範也。”(《揚子法言》)教師的職業特點有許多比喻,最確切的要數“紅燭”、“人梯”和“鋪路石”了。燃燒自己、照亮別人,讓後輩踩著自己的肩膀和身子向上攀、往前走,這是多麼崇高的品德和可敬的形象!因此,尊重教師就是崇尚無私奉獻精神。教師克已利人的感人事跡真是太多了。湖北土家族自治縣三坪小學教師宋芳蓉,多年來把自己所有的收入幾乎都用於補貼困難學生,自己生活無著落,便向親人求助,要些合渣粉、包穀麵、小菜,步行80多裏山路背到學校。她心中隻有一個信念,“為了土家族的後代能夠走出愚昧和貧困的陰影,自己再苦再累也值得。”一個孱弱的山鄉女性,背負著民族的希望,挺起了中國的脊梁,可敬可佩。
向優秀教師學習建設高素質教育隊伍在我國1000餘萬人民教師歡度第十四個教師節、舉國上下湧動尊師重教熱潮之際,教育部今天將表彰一批全國優秀教師和教育工作者。此前,第三屆“全國十傑中小學中青年教師”評選揭曉。7名在抗洪搶險鬥爭中表現突出的優秀教師獲“十傑教師”特別獎,10名中小學教師獲“全國十傑中小學中青年教師”稱號。在此,我們向全國所有獲得獎勵和表彰的優秀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表示熱烈的祝賀,向戰鬥在祖國教育戰線的全體人民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致以節日的問候。
這次受到表彰和獎勵的優秀教師和教育工作者,都來自我國教育戰線的基層單位。他們有的不墜青雲之誌,長期奮鬥在條件艱苦的老少邊窮地區;有的不群辛勞、嘔心瀝血,長期擔任班主任工作,用愛心哺育下一代;有的在教育改革的崎嶇道路上勇敢跋涉、不斷開創新業績;有的麵對滔滔洪水,無私無畏,置生死於度外,與洪水奮力搏鬥,保護學校財產,保護學生生命安全。他們是我國上千萬人民教師的優秀代表,體現在他們身上的艱苦奮鬥、無私奉獻、改革創新、勇於犧牲的精神和品格,是我國教育事業的一筆彌足珍貴的財富,是推動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強大力量。他們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學習的榜樣。
我們要學習優秀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為改變我國教育事業麵貌而艱苦奮鬥的精神。我國目前仍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教育發展不平衡,在一些地區,教育的落後麵貌依然存在,文盲半文盲的人口仍占較大比重,國民素質有待提高。這就需要千千萬萬立誌獻身教育事業的教師為之艱苦奮鬥,改變當地貧窮落後的麵貌,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貢獻。這次受到表彰和獎勵的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忠誠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堅定獻身教育的誌向不動搖,淡泊名利,甘於清苦,默默無聞,無私奉獻。他們的行動是對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和金錢至上等剝削階級價值觀、人生觀的有力批判。我們要學習和發揚他們的艱苦奮鬥和創業精神,把教師隊伍建設成有遠大理想、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永遠艱苦拚搏的隊伍。
我們要學習優秀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為全麵實施素質教育,不斷改革創新、大膽探索和實踐的膽識。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是我國基礎教育領域的深刻變革,是中小學教育和教師麵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它關係到下一代人的整體素質。從受到表彰的優秀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的事跡中,我們可以看到,素質教育正方興未艾。把實施素質教育貫穿於整個教育教學中,根據學校實際,開拓性地進行教學改革的實驗和探索,構成了這批教師的一個鮮明特色。希望所有教師都能像受到表彰的教師那樣,以鄧小平同誌提出的“三個麵向”為指針,大膽探索,勇於實踐,轉變教育觀念,堅定不移地推進素質教育。要大力推進各學科領域的教學改革,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全麵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促進學生全麵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培養數以萬計的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