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選特級教師,作為鄧小平教育思想的組成部分,到今天我們才能更全麵地理解其特殊意義。
實踐證明,鄧小平同誌提出的評選特級教師製度,對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意義重大。但特級教師評選製度和任何一項製度一樣,隨著改革與發展,還有個不斷豐富、完善的過程,例如隨著中小學教師素質的提高,評選特級教師的數量是否應當增加?如何進一步發揮特級教師在整個教師隊伍,特別是骨幹教師和學科帶頭人隊伍中的作用等,尚需進一步研究。特別是今後幾年,大多數特級教師將要達到退休年齡,退出教學第一線,他們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先進的教育思想,高尚的職業道德精神,急需進行總結,急需利用錄音、錄像、出版等現代化手段保留、推廣,使更多的教師受益。
為新世紀準備合格教師在山東聊城師範學院采訪,記者首先被嵌在中文係走廊兩側牆壁上的20多塊小黑板吸引住了,每塊小黑板上,都是學生輪流練習粉筆字的作品,令人叫好的是塊塊黑板上的字跡都那麼雋秀、規範。再走走,原來不僅是中文係,其他各係的走廊也都有這樣的小黑板,各係學生都有這項基本功練習。這情景不禁使記者想到:以後哪裏的中學生遇到寫這樣好板書的老師,真是一種運氣呢!
當然,一位好老師的標準絕不僅僅是板書漂亮。在聊城師範學院繼續看和聽,感覺這裏為21世紀準備合格的“品德優、基礎厚,知識寬、能力強、素質高、體魄健”的一代新型教師而進行的教學改革,恰如一股清新之風撲麵而來。
一、不攀高、不旁顧近些年,聊城師院頻頻走上各種領獎台。光看教研成果:全省50多所高校從1989年以來共獲得過兩項國家級一等獎,聊師就占了一項;此外又獲省級3項一等獎,還有省、部級教學管理優秀單位等。不占地利,不靠天時,聊師人說:“我們這兒地方落後,但觀念不能陳舊;硬件本來不好,腦子這個軟件不能再差。我們隻能以質量求生存,而且提高質量還要超前。”他們是如何超前的呢?
作為省屬師範院校,聊城師範學院認準自己的定位——當好基礎教育的工作母機,不借改革之名攀高,牢牢把握自身理應具備的師範性;不求最大,但求最佳。
在麵向21世紀培養高素質中等學校教師的改革中,聊城師院根據市場需要和體現師範性的原則調整專業設置,始終安其位,守其本,而不盲目跟在別人屁股後麵跑,“那樣會拖垮自己也追不上別人。”他們增設了音樂教育、美術教育、計算機教育、教育技術學專業,基本涵蓋了中學所有的學科,使傳統高師教育的專業結構主動適應了中等教育不斷改革發展的現實;同時,學院增設了應用電子技術教育、裝潢設計與工藝教育、電教技術教育等職業技術師範教育專業,以滿足中等職教發展的需要。這使得學院打破原來高師教育的時間與空間,變封閉式為開放式,變單一教育結構為多樣化的教育結構,變隻為普通中學培養師資為培養各類中等學校師資,形成一種“大師範教育”的格局。
既然不追時髦、不攀高枝,就要有自己的特色,這特色就是師範性+人無我有。學院分析當前愛好書法的人眾多,是為一熱,但又冷到少有這樣的專業。
而各中等師範甚至高等師範都需要這樣的人才,就上了三年製專科的書法教育專業,至今已招收了三屆學員,今年有了畢業生,前景非常好。再如,看到現代教育技術在各類中等學校的廣泛應用和教師素質長遠發展的需要,學院及時設置了教育工程專業;今年又搞起了全省惟一的5年製初中起點音樂專科,為基礎教育培養基礎紮實的專業人才。
三、師範性、時代性近些年來,許多高等師範院校為提高教育質量進行了多方麵的改革和有關的探索。但是高師的專業結構和課程體係如何充分體現師範特點,如何與社會、經濟發展和中等教育改革相適應,仍是高師麵臨的時代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