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聊城師院中文係,1994年就開始探索既具有師範特色又能適應社會發展和基礎教育教學改革需要的專業結構模式。他們首創了高等師範中文專業的教學內容體係,即在現行“語言+文學”雙線結構模式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個與中學語文學科教學需要密切相關的“語言學+文學+語文”三線結構模式。
這裏增加了語文學科後,使其與綜合性大學的中文專業有了明確區別:語文學科包括文章學與寫作訓練、閱讀學與閱讀訓練、口才學與口語表達訓練、漢字書寫學、語文教學等具有鮮明師範特色的課程。過去的雙線結構講理論多、實踐少,如今將基礎性與應用性結合起來,體現了由傳授知識向培養能力的過渡,這種能力就是語文教學能力。
如增加了寫作時間,而且分級定量,學生們向外投搞發表的大大增多;閱讀課給學生開列了必讀書目,還要檢查,閱讀量大大增加;在學普通話的同時鍛煉演講能力,讓學生具備中學教育應有的機智。在第一次普通話測評時,省語委組織的專家評價這裏的學生“不光普通話說得好,而且侃侃而談。”中文係的這一改革成果獲得了山東省普通高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也在全院各係被推廣。體育係也是一馬當先的試點。以往體育係實行的是培養運動員的競技體育教育,而體育課恰恰是從小學到大學一以貫之的課程,但是師範學院培養出的體育係學生恰恰不懂教體育。針對這種違反師範性原則的問題,他們減少了外堂課,增加內堂課,讓學生多學習體育相關學科的知識,掌握人的身心發展規律,以後既能進行體育教育,又能指導群體運動。現在這裏的體育係已掛牌成為國家實驗基地。
厚基礎、高素質,使聊城師範學院的畢業生在競爭上崗時優勢十分明顯,省內重點中學紛紛到這裏來要畢業生。
教師應當具有的基本素養教師的良好形象是其基本素養的綜合反映。教師隻有不斷努力提高自身的素養,才能塑造出使學生難以忘懷的可親可敬的育人形象。那麼,教師應從哪些方麵提高自身的素養呢?根據教師的職業特點,筆者認為以下四個方麵是最基本的。
一、德能正其身德高為師,身正為範。凡是人們公認的優秀教師,都是思想品德高尚,言行堪為學生表率的教育工作者。學校是培養合格人才的聖地。家長把子女送到學校,不僅是為了讓其學習知識,而且是為了讓其學會做人。因此,教師隻有既當好“經師”,又當好“人師”,才能擔當起教書育人的重任。教師若不重視自身思想品德修養,在言行上表現出雙重人格,學生對教師關於做人的教誨就難以信服,甚至還會產生逆反心理。正如孔子講的那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而不從。”這句話從正反兩方麵說明了身教重於言教,立身是立言的根本。
二、才能稱其職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要教好書,育好人,教師除了加強師德修養外,還要努力提高業務水平,增強育人的能力。凡是稱職的教師,在學識和才能方麵一般都有如下的深厚功底:具有廣博的文化素養,精通所教學科的知識和技能,懂得教育教學規律,善於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教育活動,能夠及時化解和排除學生中出現矛盾和心理障礙等。教書育人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教師隻有堅持不懈地練好教學基本功,不斷探索教育技巧的奧秘,才能贏得學生的敬佩,在教書育人中取得顯著成績。
三、言能明其誌語言是教師傳遞教學信息的重要媒體。教師向學生“傳道、授業、解惑”,主要是通過講授這種方式進行。因而掌握語言的藝術,學會說話的技巧,對於教師來說尤為重要。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教師的語言不僅應做到準確、鮮明、生動,而且還應具有簡明、形象、親切、風趣等特色。凡是語言修養高的教師,狀物能使學生如臨其境,抒情能使學生如坐春風,言誌能使學生精神抖擻,說理能使學生眼亮心明。
教師一旦具有了高超的語言技巧,不僅能使學生學得輕鬆愉快,而且能給自身增添幾多誘人的光彩。
四、筆能成其文合格的教師應當具有教學能力、教研能力和教改能力。教學經驗的總結,教研成果的表述,教改方案的製定,都需要教師將其所做、所惑、所思、所悟用筆論述出來。
動筆的過程是深化認識的過程,即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的過程。認識水平的提高,能使教師在工作中增強自覺性,減少盲目性,更好地按照教育教學規律教書育人。同時,教研教改經驗的推廣,教育教學論文的發表,既有益於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又有助於提高教師個人的社會聲譽。豐厚的教育科研成果是學者型教師的重要標誌。學者型教師既是教育實踐家,又是教育理論家。這樣的教師,已不再是照亮了別人毀滅了自己的蠟燭,而是既能照亮別人又能照亮自己的火炬。這是優秀教師應當具有的風采,這是每位教師應當追求的境界,這也是教師職業的魔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