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明確提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麵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因此,素質教育成為當前中小學教育的發展方向。那麼,教師應具備哪些素質才能適應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這個轉變呢?
目前,由於種種原因,教師把升學率看得比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更重要,所以升學率的提高成了教師的主要教學目標,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們想方設法“傳授”知識,從而忽視了學生的全麵發展,結果是教師很累很苦,但收效卻很小。
所以,在轉變教師教學觀念的前提下,精神素質的提高應是當代教師首要任務。
提高教師精神素質的關鍵是要有敬業精神。一個合格的教師,應該首先熱愛他的事業,去崇敬他的事業,才能做好這份工作。同時,熱愛自己的事業,也表現在對教育對象的熱愛。熱愛學生是教師做好工作的基礎,一個合格的教育者,首先應該是個慈愛的長者。而且不管學生個性差異有多大,都應一視同仁,不應有好惡之別,這樣你才能發現每一個教育對象的長處,從而因材施教,發展他們的個性。
當然,愛崗敬業的前提是要求教師有律己精神,做到為人師表。作為教師,要求學生做到的事,自己應首先做到,要處處為人表率。同時還要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對來自學生或家長等各方麵的壓力要以適當的方法對待,不要以怒製怒,更不能打擊報複。對學生的不同看法要以疏導的方法去解決,不能強製。
一個優秀的教師也應具備較強的學科素質。能力水平的高低是決定一個教師是否合格重要條件,它取決於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一個合格的教師首先要準確掌握本學科知識的體係結構,對本學科的知識應該全麵係統的掌握,特別是知識間的聯係性和完整性,不能割裂。同時要了解相關學科的知識,因為,學生知識素質的提高,單憑學科教師變換傳授方法是不夠的,況且時代的發展也要求教師具有廣泛的知識結構,特別是相關學科知識的聯係,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更好的傳授本學科知識的重要手段。
當然,光有知識是不夠的,還要有傳授知識的能力,能把自己掌握的知識準確地傳授出來,在這一點上,表達能力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它要求教師的授課語言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就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審美情趣,有一雙“發現”的眼睛,隨時發現知識的美,生活的美,人性的美,並把它們展示給學生,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學科素質決不僅僅限於已有的知識結構,為了適應時代和發展的需要積累與更新知識對教師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教師應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不斷增添新內容,跟上時代的步伐。
一個優秀的教師,不僅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還要有一定的理論水平,要明確本學科的教學目的任務,了解本學科的特點。學習一定的專業理論著作,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學點本學科有關的理論書籍,不斷改進教學的方式方法。
同時,學點教育心理學理論,了解不同的教育對象、不同的年齡階段、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心理特點,以便於更好的實施教育教學計劃。
遵循教育規律,教書育人
“執行教育方針,遵循教育規律,盡職盡責,教書育人,”這一條行為準則的核心內容是教書育人。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基本職責,也是教師對社會應盡的道德義務,能否自覺地盡職盡責履行這個道德義務,是衡量教師道德水準高低的重要標誌之一。教師要履行教書育人的社會職責,就必須執行教育方針,努力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麵發展,為此,又必須認真學習和掌握教育科學,遵循教育、教學規律。
一、教書育人的基本含義教書育人是教師應盡的道德義務,也是社會對教師的期望和要求。教師應該正確理解教書育人的含義,自覺履行教書育人的職責,以培養適應本世紀末和21世紀社會發展需要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所謂教書育人,就是我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同誌向我們教師提出的既要做“經師”、又要做“人師”。他說:“人師就是教人行為,就是怎樣做人的問題。經師是教學問的,就是說,除了教學問以外,學生的品質,學生的作風,學生的生活,學生的習慣,他是不管的,人師則是這些東西他都管。我們的教學要采取人師和經師二者合一,每個教科學知識的人,他是一個模範人物,同時也是一個有學問的人。”“教書”的實際涵義是很廣泛的,它必須理解為教師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各種能力、陶冶品德情操,以及使學生成才的全部教學過程。但是,最主要的是指教好各門功課,這是教師的基本任務。作為一個教師,如果教不好功課,就是沒有完成基本任務。當然,“教書”是要講課的,而且對中小學教師來說,講課是教師向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的重要活動方式。但講課終究隻是教學活動的一種方式,或教學過程中的一個環節。“教書”是由一係列的教學活動構成的,是上課、輔導、批改作業、考試等等的一個係統的教學過程。現代的教育和教學,其“教書”的活動形式和內容則更多。因此,我們決不能把“教書”等同於“講課”。如果是這樣,那是很片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