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的實際涵義也是廣泛的,它包括德、智、體諸方麵。這是由社會主義學校的任務決定的。社會主義學校的任務是培養德、智、體幾個方麵都得到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教書育人中的“育人”,自然要從這些方麵去培育人,理應包含德、智、體等諸方麵的內容。可見,在這裏,“育人”是德育與智育的高度統一,決不能把“育人”理解為與智育完全分開的東西。但是,在諸多的“育人”內容中,德育是教學生做人之道的。因此共產主義的思想品德教育則居於首位。這是學校的性質決定的。我們的學校是社會主義的學校,它培養的學生,首先是要求能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並具有高尚思想品德的人。這就決定了德育在“育人”內容中的首要地位。
“教書”與“育人”是不可分的。在學校中,“育人”主要是通過“教書”即教學過程來進行的,教師把課文中所載的“道”傳授給學生,以自己的人格影響學生,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關心學生的課餘主活,就是在進行育人。單純的傳授知識的教書是不存在的,教師的職責就在於自覺地按照黨的教育方針,遵循教育規律,在教育過程中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公民意識,使學生在德、智、體諸方麵全麵發展。
從上述的分析中,我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麵正確理解教書育人的含義:
第一,教書育人中的“教書”和“育人”是統一的整體。
在學校教育中,教書必須育人,育人主要通過教書來實現。這是因為教書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手段必須為目的服務。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手段和目的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或完全不一致。特別是對於教學這樣多環節、多因素組成的複雜過程來說,其手段與目的之間不一致的可能性就更大。現在把“教書”與“育人”作為一個統一的過程,統一的事情,就要求每一個教師必須更自覺地努力在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上,在教育和教學的全過程實現二者的統一,避免“教書”和“育人”的脫節,使教師的教育勞動更好地為培育“四有”人才服務。
第二,教書育人突出了教師“育人”的根本特點和途徑。
為社會主義社會培養人才,是家庭、社會和學校的共同任務。
就學校來說,是教師、學校領導和職工的共同任務。但是,他們是通過不同的途徑實現“育人”的目標,如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等。而教師則通過“教書”去“育人”。通過教書去育人既是教師“育人”不同於其他職業人員的根本特點,也是教師“育人”不同於其他人員的主要途徑。教師“育人”必須具有高度的知識性、係統性、科學性和自覺性,要求教師精心設計、精心組織和實施教學的各個環節,把“育人”全麵地寓於教學過程之中。我們常說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說明了教師“育人”和其他行業人員“育人”的不同特點。
二、教書育人是教師應盡的道德義務學校教育的使命和教師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決定了教書育人是教師應盡的道德義務。在階級社會中,教育是有階級性的。學校培養的人才總是為一定的階級服務的。社會主義的學校就是要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正如列寧所指出:“應該使培養、教育和訓練現代青年的主要事業,成為培養青年的共產主義道德的事業。”在學校裏,教師是育人的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