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熱愛學生,是教師擔負培育新一代人的使命所決定的熱愛學生是教師職業特有的一種崇高道德情感,體現了教師對人民教育事業的忠誠,對四化大業的責任,對未來的追求;也體現了教師對黨、對事業、對民族的深厚感情。正如有的老師說得好:“教師愛學生從表麵上看是師生之間的愛,實際上它表現了教師對祖國、對人民、對黨的愛。”“愛學生就是愛我們事業的未來。”二、熱愛學生是教育好學生的前提與基礎,也是完成教育和教學任務的重要條件。根據心理學的研究,學生知識的掌握,智能的發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培養,都是和他們的情緒體驗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一般地說,學生都希望得到教師的愛,希望教師以熱忱和尊重的態度對待自己。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逐漸意識到教師對他們的態度常常反映著自己所在集體,甚至社會對他們的某種評價。因此,他們對教師的愛十分重視。同時,他們從教師的愛中,也感受到集體和社會對他們的肯定、信任和希望,從而引起他們對學習生活的信心和樂趣。小學教育家陶淑範使小學生何永山轉變的過程,就生動他說明了這一點。何永山是陶校長所在的學校三年級學生,他個性較野,稍不如意就打同學;也不愛學習,常不及格,已連續留級二次。這時,何水山成了那個班也不要的“壞坯子”。但是,陶校長不這麼看,她認為喪失信心就是放棄教育的開始,那還辦學校、要老師幹什麼!於是她決定把這孩子調到特級教師霍懋征那個班裏,並在每天的課餘時間,親自給他補習功課。從此,何永山每逢下課後,就背著書包到校長辦公室。陶校長對他的補習十分耐心和細心,總是坐在孩子身邊,詢問他功課哪兒弄懂了,哪兒沒有明白。然後就是一字一句地教,一道題、一道題地啟發他思考、演算,一直到明白了,掌握了。陶校長不光給他補習算術、語文,還給他講故事。什麼《十八勇士搶渡大渡河》啦,什麼《上甘嶺》啦,使何永山聽得簡直入了迷。何永山就是在陶校長的愛護關懷下,慢慢地努力學習了,也懂得和同學團結友愛了,還培養了學習、生活的信心和樂趣。經過一年多的功夫,何水山就變成了一個好學生。相反一個被教師嫌棄的學生,往往會感到集體、社會對自己的否定,從而消極自卑,甚至自暴自棄,致使他們的思想行為和學習向不利的方麵轉化。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一書中,曾經講到一件使他終身難忘的事:在帕夫雷什中學,一位女教師在給一年級新生上第一堂課,當她講到學生到校時雙手、耳朵和衣服都要保持清潔時,看到坐在前排的一個孩子耳朵髒,她就說:“大家看,格裏沙的耳朵多髒。”這時全班39個孩子都集中注意力來看他,這個孩子羞愧得真想把臉藏起來。以後,每次上課他總覺得似乎全班同學都在看他耳朵,上課時注意力集中不起來。而老師不僅不了解他的心理,還責備他不用心聽講,說他懶惰。結果,到了第一學期末,格裏沙的算術和閱讀成績都是不及格。後來,他的母親了解這個情況後,要求換班。經學校同意轉到了另一個平行班。結果,格裏沙成了一個勤奮學習和專心聽講的好學生。從蘇霍姆林斯基講的這件事來看,格裏沙之所以一度學習不好,就是這位女教師不關心和愛護他,是嫌棄他的結果。由此可見,教師熱愛學生是完成教育任務的重要條件。我們知道,教師教育學生,是雙方情感交流的過程。隻有教師對學生的熱愛、友善和尊重,才能引起學生對教師的崇敬、信任和親近,才能建立起教育學生的良好感情基礎。正如一位老教師所說:“師生感情好,老師表揚,學生認為是鼓勵;老師批評,學生認為是愛護。表揚和批評在融洽的師生感情中成為學生前進的動力。如果師生關係緊張,老師表揚,學生認為是哄人;老師批評,學生認為是懲人。在這裏,批評和表揚都成了教育的障礙。所以,隻有真正的愛生之情,教育才是有效的。”三、熱愛學生,是培養學生健康社會感情的重要因素所謂社會感情是指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的一種好惡等情緒和態度。學生的社會感情是否健康,常常同他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人情冷暖有關。在學校學習期間,學生接觸最多的人,除家庭成員外,要算老師了。所以學生對社會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感受,很大程度上受師生關係的影響。教師熱愛學生,學生就會從老師對自己的熱愛、信任中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感情,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同學、熱愛班級的感情。全國優秀班主任、小學老師韓育梅,曾主動接受一位大腦有病、下肢雙癱的學生——趙林。韓老師不僅懷著強烈的責任感克服了很大的困難,幫助他搞好學習,還為了讓他也能象其他健康兒童一樣過幸福生活,盡量設法讓他參加學校組織的春遊、參觀等活動。他不能走路,老師就背著他。老師的愛不僅使他深受感動,也感動了全班同學。有些同學主動向老師提出,願意照顧趙林同學。由此可以看到,老師對同學的愛,激發了同學對同學的愛,也激發了同學對集體的愛,從而使社會主義的人間友愛感情在兒童、少年的幼小心靈中萌芽和滋長起來。這種健康社會感情對於學生的成長和精神文明建設將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所以讚可夫說:
第11章 師德建設的內容(5)(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