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師德建設的內容(5)(2 / 3)

“當教師不可少的,甚至幾乎是最主要的品質,就是要熱愛兒童。”愛心撒向每一個學生宋代詩人陸遊在總結他一生詩歌創作經驗時說:“六十餘年妄學詩,工夫深處獨心知,夜來一笑寒燈下,始是金丹換骨時”。我們的教育似乎也有相似之處,教師在教育培養學生時,誰能夠付出“金丹換骨”的代價,誰就能品味“夜來一笑”的甘甜。

有部分學生抱怨,教師往往對好的學生偏受有加,對學習較差的學生卻不屑一顧,不能一視同仁。可見教師的愛心,豐富的情感對學生來講是多麼重要啊!世界上事物發展的狀態總是不平衡,一個班裏總有調皮的孩子、厭學的孩子、內向的孩子。麵對那些在一般人眼裏的壞孩子、笨孩子、不合群的孩子,教師該怎麼辦?教師要用自己的愛、豐富的情感營造一個溫暖的家園,不但關心歡喜好學生,更要偏愛、厚愛後進生,不要歧視他們。

後進生的共性是心理素質、學習基礎、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相對較差。他們缺乏上進性,其中有一部分人從小是在一片訓斥批評聲中長大的,自尊心經常受到傷害。教師首先在思想上不能把學習成績差,比較調皮的學生稱為差生,而應主動和他們溝通情感。對這些學生教師要悉心護理,精心培養,耐心輔導,多鼓勵,使他們在學習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提高學習興趣。教師還要深入觀察,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及時進行表揚,讓這些小小的優點和進步變得越來越大,增強學生的上進信心,教師的愛會使其終身難忘。

性格內向的學生,表現為膽小、羞怯、懦弱、自卑、不合群,往往會被教師所忽視。課堂提問、挑選參加集體活動人選時,很難輪到他們。而他們內心卻更渴望被同學老師重視。他們有時也想參加一些集體活動,但不敢大膽表露自己的心願。這就需要教師細致觀察,及時敏感捕捉他們的眼神、表情,當他們有回答問題、參加集體活動跡象時,要主動關心他們,引導他們參加集體活動,讓他們站起來回答問題,慢慢使他們融彙於集體之中。愛是一種力量,它是成功教育的基礎。

教師應興趣廣泛,視野開闊,胸懷博大。不僅在學問上廣聞博識,在對學生愛的情感上也應多方涉獵。對學生在學習、生活、思想等上流露出來的言行喜憂,教師不能視而不見,漠不關心,而要明確表明自己的情感態度,樂於和學生打成一片,使他們體會到教師是值得信任和坦誠以待的師長。通過教師的教育幫助,使學生自強、自信、自尊自愛,隨時可以自我調節,能經得起各種考驗。

學生是有情感的人,當他們有缺點犯錯誤時,切忌用諷刺挖苦的語言,甚至進行體罰和變相體罰,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教書育人是一項觸及靈魂的工程,教師對學生愛的情感不能粗暴、簡單,也不能華而不實,要能使學生回味無窮,終身難忘。教師愛的表露也應靈活生動。表情豐富能激起學生的親近感,愛慕感,進而使他們產生一種了解、探知,投入教師情感的願望,進而較為自覺改掉自己身上的缺點和不良的習慣。

當然,教師也有七情六欲,“為人師表”決不是正襟危坐,沒有喜怒哀樂,沒有人之常情。提倡教師要有愛的情,不是要教師當好好先生。對學生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好的要表揚,差的要批評;既愛學生成才,也恨鐵不成鋼。讓每一位教師把自己真摯的愛撒向每一個學生,使他們健康茁壯成長。

相互尊重傾注真情隨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入開展,中小學校裏的師生關係越來越融洽,師愛生、生尊師,團結平等,相互尊重,在多數學校裏已成風尚。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因師生關係處理不當而導致的學生人身事故,在一些地方還時有發生。而且,更大量的事實是,在一些學校,特別是農村學校裏,教師侮辱學生,隨意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的現象也比較普遍。這些,都很值得我們深思。

在封建專製主義教育中,“不打不成才,板子底下出秀才”被奉為金科玉律,甚至把打罵冠之以“嚴教”而受到讚譽;而今天,建國已近50年,通過“民主和法製”建設,依法治國,依法治教已深入人心,從家長到幼兒園小朋友都知道,打人罵人是侵犯人權的。因此,教師“逼”、“壓”甚至“打”,隻能加劇學生的逆反心理,不會有好效果的。時代呼喚師生關係應是團結友愛、平等合作,相互尊重的。

在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要培養“全麵加特長”、“整體加個性”發展的學生,僵死、陰冷的師生關係是斷然不行的。現代教學論十分重視學生的學習情緒體驗在學習中的作用。

讚可夫曾指出:“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誌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教育者應該自己充分進入到學生的情感中去,與學生進行彼此毫無分歧和親密無間的交流。”我國不少地區施行的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情景教育等,正是這種教學論的體現,已產生了廣泛影響。柳斌同誌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