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師德建設的內容(6)(3 / 3)

如今,罰,已是一些手握權杖者的拿手好戲。

他們信奉“賴此一‘罰’,吃遍天下”之“真理”,他們“罰你沒商量”,罰你多少嘴當家。沒想到,這種簡單粗暴類似搶劫的手段卻被某些為人師者所青睞。試問,罰能罰出好學生嗎?罰是包圍百病的靈丹妙藥嗎?其回答隻能是一個字:

“否!”罰隻能使“師道尊嚴”、“增負”和”亂收費”等弊病迭生!學生們望“罰”興歎,談“罰”色變。

又哪有半點學習樂趣可言?實際上,罰是教師無能的表現,也是教師的極大恥辱,它必然會導致教學工作的失敗。但願“罰”字能夠早日遠離神聖的殿堂——學校。

值得慶幸的是,“罰老師”在那所學校裏已經失寵,這使我們看到了生機和希望,那就是一所學校隻要有一個好校長,刹住“罰”風便可指日可待。

把話說到學生心坎上既是教師,又是學生,這是教師完整形象的兩個側麵。要成為好的教師就要有淵博的知識,而成為朋友,就要對學生“知心”。我常為兒童們特殊的幽默感和歡樂情緒所感染。我想,心靈的溝通,關鍵在教師,師生初相識,難免存在“心理間隔”。為了盡快地和學生熟悉起來,許多新任的班主任組織孩子們外出參觀、郊遊。和他們一起跑步鍛煉或者作遊戲,隻需幾次活動,教師就會了解孩子們的不同個性,興趣愛好,能力與心智。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兒童就是一個完整的世界,沒有重複,各有特色。”當教師走進他們的世界之後,每個學生的性格、情趣、喜悅、苦惱都能牽動教師的心,那麼自然會發現跟每個孩子談話都是一種心靈的交換,都是一種語言的藝術;跟孩子談話都需將熱忱與智慧融為一體的。對於悟性較強的孩子,可以用較為含蓄的語言暗示他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對於重感情而又內向的孩子,則應以關切溫存的態度幫助他解決一些實際困難;對於浮躁好動的孩子,而要激勵其萌發“自製”的願望;對於膽小怕事缺乏自信力的孩子,就要為他創設“成功”的機會,隨後予以當眾表揚、鼓勵性的評議……總之,沒有一條教育規律、一種教育模式同樣適用於每一個學生。所以,教師需要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教育對象的心靈;用自己的心智去開啟學生的心智。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吧。

我時常通過“周記本”和學生談心,交換意見。記得有個學生的姥姥患了直腸癌,常常腹瀉失控而搞得房間又髒又臭,家裏人都很煩惱。我從周記本上了解到這一情況,認為這正是對學生進行關懷他人、尊敬老人的教育契機。我便在該生周記下麵道:“你是個感情細膩、善於體貼他人的好孩子,我知道此時你正為姥姥的病體憂慮不安,我和幾位同學星期天到你家去看望你姥姥好嗎?我想為兒孫辛苦勞碌了一生的老人此時最需要的是人們的關懷與慰藉。

”星期天我們代表全班同學帶著補品和衛生香到她家時,見到她正給姥姥擦澡,大家幫她搞了屋內衛生掃除,給老人喂飯服藥等等。這件事既教育了那個學生,也教育了全班同學。我深切體驗到了兒童的可塑性,隻要教師把話說到孩子們的心坎上,就會產生神奇的力量,教師應該對學生身上的良好本質具有充分的信心。

勇於認錯生威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講課難免出差錯,批改作業會有疏漏,這本不足為奇。因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教學中發生了差錯,隻要勇於認錯改過即是。

但是,我們有些教師卻放不下麵子來,麵對學生的疑問和指正,還是不肯認錯,恐怕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倒會降低了威信,心想這老師的臉往哪擱?因此,一旦在學生麵前講錯批錯,或諱莫如深,或違心辯解,將錯就錯,一錯到底,仿佛這樣才算是維護了教師的尊嚴,提高了自己的威信。

其實差矣!

威信靠的是自己的真才實學,靠的是一步一個腳印堅實的行動,靠的是科學求真的態度,它來不得半點虛偽和驕傲。

蘇軾是位學富五車的文學泰鬥,當他解不出一位白發老人的疑問時,俯首承認知識的不足,並把書屋前的對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改為“發奮識遍天下字,立誌讀盡人間書”,表現出實事求是和知恥後勇的精神,為世人所稱頌。當代體育競賽解說高手宋世雄,其爐火純青的解說技藝是有口皆碑的。但當他解說中國女排與秘魯的女排比賽實況結束後,其女兒立刻告訴他:“爸爸,您解說得很好,可是‘秘魯’的‘秘’不讀‘mì’而應讀作‘bì’。”宋世雄聽後欣然接受了。古今中外這樣的佳話是不勝枚舉的。他們並未因為承認了錯誤和不足而降低了自己的威信,相反,虛懷若穀的胸懷,勇於改過的精神品質贏得了人們嘖嘖稱讚。他們的形象更偉大,他們的威信更崇高。

一個教師不可能是一套完美無缺的百科全書,既然這樣,那麼勇於承認錯誤就是最明智的選擇。要不,既誤人子弟,又有損於自己的形象,降低了自己的威信。常言道“有錯即改真君子。”現代教育家陶行知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師當身體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