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設疑發問幽默設疑發問是體現教師教學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巧妙的帶有幽默感的設疑發問能增加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生動活潑地接受知識。一位特級教師在講《貓》時,為了讓學生理解“乖”的意思,他問學生“乖”在文中是什麼意思,學生理解為聽話,老師追問:“那麼,校長讓老師幹什麼老師就什麼,能不能說老師很乖?”學生笑了,在輕鬆的笑聲中他們明白了“乖”是指小孩機靈、聽話。
四、評價指導幽默作文教學的專家、著名教師賈誌敏就很善用幽默。在一節作文課上,學生念自己的習作,他邊聽邊評改。其中有幾句話,學生用詞不當,賈老師幽默的指導,讓在場的聽課老師和學生都開心一笑,笑中學生學會了用詞。學生寫道:“媽媽嘮叨著,‘這鬼天氣,這麼多年也沒遇見過。’”賈老師問他:“你媽媽多大?”“三十多歲。”“三十多歲怎麼就嘮叨上了?你真不孝順,是不是在咒你媽媽快點老?”賈老師建議他換成“抱怨”。賈老師教學中的指導深入淺出,我們在讚歎他教學作文的高超技藝的同時,也應該借鑒他詼諧幽默的風趣談吐。
總之,課堂教學中靈活地運用幽默,能夠啟發學生的思維,強化學生的記憶,而且,還能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使教師教得有情趣,學生學得有樂趣。長期受幽默情境熏染的學生會不由自主地將幽默內化為自己的品質,養成樂觀、豁達、善於與人相處的好品格。
教師要說好普通話
在大力推廣普通話的今天,學校理應走在前麵,成為“推普”的先行者、主陣地和“推普”的基地。根據教育部公布的統計資料,1997年全國各級各類學校共有在校學生2.5億多人,占我國12億人口的20.8%,其中初中、小學、幼兒園在校人數即達2.1億,單是小學生就有1.3億,已達適齡兒童的98.92%。如果教育界“推普”工作搞好了,從學校一批批畢業的學生都能講標準的普通話,國家語委規定的在下世紀中葉以前全國普及普通話的目標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說好普通話、提高語言能力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實施全麵素質教育的重要措施。要把普及普通話納入學校的培養目標和教學內容,納入對教師的基本要求。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不僅是“推普”的對象,而且是“推普”的動力和主力。“推普”不是教師的額外負擔,而是教師的分內職責。教師不僅要會說普通話。而且要說好普通話。語文教師則不僅要說好普通話,更要教好普通話。
當前教師使用普通話的狀況還不是很樂觀,與國家語委的要求存在著較大的距離。各類學校教師在課堂上使用普通話作為教學語言的約為1/3,就是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據統計也隻有50%的教師能在課堂上使用普通話,而測試合格率僅達60%至70%。教師使用普通話的狀況,城市好於農村,市區好於郊區,青年教師好於中、老年教師。但不少教師還是用自己的方言講課,南腔北調,學生反映難以完全聽懂,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就是使用普通話教學的,往往也發音不標準,不倫不類,成為“四不像”的“方言普通話”。一些教師由於怕說不好,就不願說;因為不願說,就老是說不好。“推普”工作在學校中仍然可以說是“推而不廣,普而不及”。固此,大力加強培訓,迅速提高教師的普通話水平,依然是當前學校教育中一項迫切的任務。
會說普通話是合格教師的必備條件。師範院校必須把普通話水平列入畢業考核之中,不合格者不準畢業。各級學校都要把普通話達標作為在職教師評課、評優、晉級的必備條件,認真抓好培訓,定期搞好測試。要像河南省那樣,在教育係統實行普通話等級證書製度,大中小學教師凡未取得普通話水平等級證書的,不得晉升高一級專業技術職務。雖達到規定等級但卻不能堅持在教學中使用普通話者,也不得晉職、評先。對語文教師要有更高的要求,要做“推普”的骨幹。
再加上校長要帶頭說普通話,采取多種形式推廣普通話,使“推普”在學校造成氣氛,說普通話在學校形成風氣。這樣,要做到“課堂無方言”、“校園無方言”,使普通話真正成為學校的課堂語言和校園語言,在不遠的將來是可以實現的。
教師更須受“終身教育”
據《服務導報》(1997年1月4日)報道,在不久前召開的全國實驗學校研究專業委員會年會上,新蘇師範附小提出的探索教師成長發展過程之“理論模型”被認為“很獨到、很有研究價值”,並被評為論文一等獎。
該“理論模型”首次亮出的鮮明觀點是樹立“終身教育”觀念對教師具有特殊意義,因為“誰要是自己還沒有發展、培養和教育好,他就不能發展、培養和教育別人”。校長吳雲霞對此解釋為,實現教育現代化,更重要的是實現教育觀念、教育體係、教育管理及教育教學方法、手段等方麵“軟件”的現代化,實現這些“軟件”建設現代化的載體是教師。同時教師目前的任務也要應時代之變而變,要求教師善於和社會各界聯係,利用社會力量和家庭的力量協同教育學生;要求教師了解學科的新發展和教學方法的新變化,及時充實到教學過程中去;要求教師不但善於進行班級教學,還應了解每個學生的異同,重視“個體化教學”;要求教師善於發揚教學民主,尊重學生;要求教師變單純傳授知識為指導學生學習,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教師素質的提高不僅反映在專業知識和學曆層次上,亦不是一二次培訓就能奏效的。教師的素質包括職業道德、思想觀念、知識結構和教學技能,得到提高的時間是“終身”,最佳場所是學校。教師的成長發展過程有3個“轉化期”:一是從初任教師向勝任教師的轉化,二是從勝任教師向骨幹教師的轉化,三是從骨幹教師向知名教師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