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色彩宜選較穩定的顏色,可以偏深,亦可以偏淺。單獨使用基本色彩宜以西服套裝、長短大衣為佳。搭配使用時,首先應選擇與之搭配相宜的多種顏色、不同圖案、不同款式的內衣、襯衫、領帶、圍巾、鞋靴、手包、毛衣等等。
另外,以自己已經擁有的西裝及大衣為主體,再添置不同長短、不同款式甚至不同顏色的褲子、裙子,使之與主體服裝自然地更換,以形成不同比例不同風格的係列搭配。係列化衣裝的實現可作為衣櫥基本建設完成的標準。也許,實現衣裝的係列化隻需要少許添置即告完成,而這種有目的不受流行趨使的添置卻可以使你以最低的投入(如隻換一條裙子,或一件上衣)獲得最明顯的著裝變化,從而以極少的硬件儲備(衣櫥裏的服裝)穿出豐富多彩的軟件效果(穿著搭配)。
至於那些多年不曾穿用的,與基本色無法協調的服裝,應該忍痛割愛,從衣櫥中清除出去,以免形成衣櫥中擁擠不堪,而上班前又找不到一套稱心如意的服裝的尷尬。
重莊重,輕時尚
教師職業的神聖感奠定了其著裝莊重的基調,但是,教師們,尤其是女性教師無可回避地麵臨流行的誘惑,追求時尚是人們自尊和自信的本能,無可非議,但是時尚的本質是人們擺脫趨同心理,以示求異。其形式往往是極端的、反傳統的,而且是多種多樣的。從事物的發展角度講,時尚是人們潛意識的自然流露,有極強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是進步的。然而,時尚的形式越是極端、誇張,其流行期越短。
人們的審美觀在潛意識中總是向相反的方向轉變。而且,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人們的審美亦往往以“複歸”為規律。傳統的審美一次次地不斷地被回複,而每次均不盡完全,潛移默化,久而久之,其形式已全非。回憶我國二三十年代的教師形象:男以長衫,圍脖為主要著裝,女以竹布鬆身旗袍、白襪,黑鞋、短發為裝束,表現了中國式的懦弱而堅強、端莊而聰慧、正直而清高。
盡管當時中國的時尚之風披靡,盡管在夜上海的洋人租界,人們的穿著五光十色,爭奇鬥妍,不為所動的教師們卻采取了堅持傳統並借鑒時尚的態度選擇著裝。
今天,這種對待傳統和時尚的態度仍然適用,所以,教師們決不能將流行的摩登、時髦穿進校園,而有瀆於講壇的莊嚴,亦切忌以個性自由為理由而不受約束。
所謂“莊重”是以嚴謹為標準,以收斂和約束的風格形成客觀感受的效果。教師的才華、博識、科學求實的風範和誨人不倦的精神在這種著裝中獲得充分的展示。莊重的著裝可使人對著裝者肅然起敬,可使教師形象在莊重中光彩照人,“莊重”是永遠的原則。
“輕時尚”不等於無時尚。
“輕”將“時尚”定位於次要、輔助的位置。“輕時尚”的原則提醒教師們忌盲從,忌狂熱,並意味著著裝者對“時尚”內涵的體察力和對運用時尚,實行寓時尚於莊嚴的再創造的能力水平的特殊要求。準確運流行和時尚的深邃內涵,可使教師的形象顯現出與時代息息相通的生命力,激發校園中生機勃勃的氛圍。
當然,教師同行們更為關注的是如何運用“重莊重、輕時尚”的原則去創造和選擇當今現實生活中的職業著裝。
當今,校園外正在流行短小貼服樣式,被專業人士稱為六七十年代樣式回潮。流行色彩有亮的色係(如蔥綠、嫩黃、湖蘭、桃粉等),自然穀物色係(如乳白、駝、棕紅等),以及表現科技的金屬色係(如銀灰、金屬光澤等)。與服裝配套的有鞋跟隨高而輕巧的長統靴,造型簡單而精細的手包,比主體更易顯示時代氣息的服裝配件(如式樣繁多的頸巾或小為手帕或穗長過膝)。
突破傳統的化妝(如紅、蘭色染發,熒光眼影,綠色指甲油,棕灰色唇膏)。這一切組合而構成了當今的流行潮。
顯而易見,隨波逐流的裝束與教師職業和校園氣氛格格不入。教師著裝的高水平在於對上述流行的取舍之間,在於將上述時尚“莊重化”或將莊重“時尚化”。因此,筆者建議將短小貼服的流行趨勢引進教師職業裝,創造以短衣或中長衣為主的款式,矩衣宜以略帶彈性的麵料營造自然曲線,肩部宜微微翹起,以彌補自然肩偏窄的不足。須回避多曲線、多口袋和多結構變化的造型,不僅顯示出與曆史上的流行形成明確區別,更顯示其滲透了當今的時尚。中長款式宜采用低腰位,以使觀察者形成短衣下擺的聯想。服裝的開襟方式宜采用拉鏈貫通或不顯眼鈕扣,盡量避免裝飾性口袋,形成幹練自然,精幹而舒展的剛柔相濟的風格。這種風格與90年代的“快節奏”息息相通,恰到好處地表現出90年代的教師肩負著教書育人,振興國家與民族的責任。至於色彩,教師們可在流行色中選擇素雅大方,與校園或教室環境相協調的顏色。除此而外,就是任何著裝者都必須考慮的身材、年齡、性格特征的要求。寓時尚於莊重、穿著得體的教師職業裝將使教師贏得更高的社會地位和更廣泛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