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教師心理素質(1)(1 / 3)

教師應具備的心理品質

良好的心理品質是教育機製賴以產生的基礎,能幫助教師避免教育失誤,減少挫折感的產生,促進教師的心理健康。因此教師必須具有下列心理品質:

一、敏銳的感知能力感知能力就是調動各種器官去認識客觀世界的能力。敏銳的感知能力是教師搞好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質。

教師在課堂上麵對幾十個學生,邊講、邊寫、邊教,還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隨時注意到違反紀律的征兆,巧妙果斷地處理各種偶發事件,排除各種幹擾,維持課堂紀律。同時還要注意時間的進程,根據具體教學情境及時調整自己的言語、舉止和表情。這就要求教師善於分配注意力、觀察敏銳、判斷準確、反應迅速。

二、堅韌的意誌由於教育對象的複雜性、多變性,在教師的工作中經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主觀和客觀的困難很多,如果沒有堅韌的意誌品質,就不能夠很好地完成教育任務。

一個教師必須能夠堅定果斷地處理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而且善於控製自己的情感和行為,能夠約束自己的動作、言語、抑製無益的激情和衝動。一位教育家說過:“教師這個職業要求於人的東西很多,其中一條是要求自製。”如果教師這個職業沒有沉著、自製和耐心,就不可能以寧靜和善的態度處理問題,使學生更好地接受教育。

三、對學生無私的愛熱愛學生是教師必須具備的心理品質,這是教師長期從事教育事業與學生朝夕相處所形成的職業情感,是教師克吸重重困難作好教育教學工作的強大的心理動力。

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表現在毫無保留地貢獻自己的智慧、才能和知識,用自己的心血培育學生成長。教師不需要向學生索取什麼直接的報酬,唯有期望學生成才,把目睹學生成才作為人生最大的樂趣。教師對學生的愛是理智的愛。是愛而不縱,怨而不棄。是熾熱的愛與原則的、公正的、合理的要求相結合。教師的愛不僅能誘發學生積極向上的激情,而且影響著學生智力、情感、個性的成長。

愛學生應成為教師性格的組成部分。

四、創造性的思維教育工作是最富於創造性的工作之一,它不僅是科學的事業,而且是藝術的事業。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熟悉幾十種專業的工作人員,但是沒有——非對此深信不疑——比教師更富有求知精神,不滿足現狀,更充滿創造思想的人。”教師要把幾千年來創造與積累的科學文化知識組成為適合學生接受能力的知識體係,還要運用深入淺出、生動形象的言語給學生講解,要通過周密細致、循序漸進的訓練計劃來發展學生的智力。可以說每上一堂課,就是一次創造性的勞動,一次藝術加工的過程。每一堂課上,教師都在運用著自己的全部聰明才智,不斷地研究和探索。

五、為人師表的意識為人師表是指教師在各方麵都應成為學生和社會上一切人的表率。葉聖陶先生說:“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為人師表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在於育人,不僅用自己的學識育人,而且要用自己的品格教人,可以說沒任何東西能夠代替人格在教育中的作用。教師的職業是直接以自己的品格影響學生的品格,所以教師無論何時何地都必須在思想品德,學識才能,言語習慣,生活方式和舉止風度等方麵“以身立教”,為人師表,養成自尊、自愛、自信,能夠自我評價,自我監督,自我教育的心理品質。

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和原則是什麼

心理健康指的是心理活動和心理狀態與絕大多數人沒有顯著差異的個體的狀態。心理正常、行為正常通常被作為心理健康的同義語。

判斷心理是否健康是健康心理學的一項重要課題,許多心理學家從多種不同行為表現的角度進行觀察,提出了一些不同標準。我們認為,正常心理應具備以下八項標準:①智力水平處於正常值範圍內,並能正確反映事物;②心理與行為特點與生理年齡基本相符;③情緒穩定,積極與環境相適應;④心理與行為協調一致;⑤能適應社會,能協調好自己的人際關係;⑥行為反應適度,不過敏,不遲鈍,與刺激情境相適應;⑦不背離社會行為規範,在一定程度上能實現個人動機並使合理要求獲得滿足;⑧自我意識與自我實際基本相符。“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之間差距不大。確定心理是否健康的絕對標準十分困難。心理健康的標準是相對的。判斷心理是否健康一般可遵循以下三條原則:

①心理與環境的同一性原則。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應,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動和行為,無論形式或內容均應與客觀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特別是社會環境)保持一致,即同一性。人的心理行為若與外界失去同一性就難以為人理解。

②心理與行為的整體性原則。一個人的認知、體驗、情感、意誌行為在自身是一個完整和協調一致的統一體。這種整體性是確保個體具有良好社會功能和有效地進行活動的心理基礎。例如,遇到一件令人慶幸的事,應有愉快的情緒體驗及相應的表情,並以歡快的語調和行為來表達,如果一個人用低沉不快的語氣敘述一件愉快的事件,或者對痛苦的事件作出歡快的反應,那就是不健康的異常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