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工通訊》94.9)漫談如何提高閱讀能力一把鑰匙人們把閱讀能力比作一把“金鑰匙”,這不無道理。因為具備了閱讀能力,可以通過它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任意選擇自己需要的知識。特別在今天,現代科學文化突飛猛進,人類的知識正在成倍地增長,沒有較高的閱讀能力,不能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更難為祖國四個現代化貢獻力量。
閱讀能力怎樣,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測定。就拿一九八○年高考語文試題來說,其中第一道填空題,可以看出學生對詞義理解和掌握的程度,第二道改病句題,可以看出學生對語言表達正、誤的鑒別能力,第三道古文題,是測定學生文言文閱讀、理解水平。如果平時閱讀能力低,文章都看不明白,讀後感從何而來?去年在高考的卷子裏有這樣一篇“讀後感”,開頭是:“蛋,有雞蛋、鴨蛋……”全文都是東拉西扯,不著邊際,可以說,這個學生完全沒有看懂原文的內容。
閱讀能力的高低,不僅表現在對字、詞、句、篇的理解程度上,還有一些別的因素。舉個例子說吧,許廣平同誌在回憶魯迅的文章裏有這樣一段文字:“對於報紙,他不過花費十來分鍾略略過目一下就完了,有時見到我總在看報,他偶然也會不耐煩地說:‘這有什麼好看的呢?’他雖然這樣馬虎地過目,但是過了幾天忽然要找某一材料,叫我向舊報翻時,我往往久翻不到,還是由他指示我約在某天某一個角頭處去找,這才找到,可見他處理學問的經濟,而我是白費了,等於沒有看過。”(《魯迅先生的寫作生活》)魯迅先生的閱讀能力很高,不僅表現有很強的理解力,而且有過人的速度和記憶力。閱讀是以“理解”為核心的複雜的思維活動。閱讀能力包含著認讀的能力、理解能力、鑒賞的能力、查翻工具書和有關資料的能力,以及閱讀中的速度和記憶力。
既然閱讀能力如此重要,又包含這麼多內容,那麼,怎樣才能提高閱讀能力呢?能不能用比較快的速度提高閱讀能力呢?一般地說,要進行精讀和博覽兩方麵的訓練。
讀書種種
精讀:細致地讀;苦讀:耐心刻苦地讀;
略讀:粗略地讀;研讀:細致地思考探討;
朗讀:放聲地讀;夜讀:深夜不眠而讀;
默讀:無聲地讀;複讀:重讀;
伴讀:陪別人讀;就讀:在某地讀;
自讀:無伴而讀;議讀:邊討論邊讀;
導讀:指導別人讀;異讀:一字多種讀法;
助讀:輔助他人讀;必讀:必須要讀;
拚讀:漢字的拚音讀法;泛讀:大致瀏覽一下;選讀:按需要讀一部分;晨讀:清早起而讀;通讀:遍讀全文;熟讀:熟練的誦讀;齊讀:眾人一起讀;走讀:不住校而讀;速讀:快速地閱讀;審讀:審查書稿;誦讀:有情有色地讀;錯讀:將字音讀錯;
品讀:邊品味邊讀;閱讀:看並領會其內容;
攻讀:努力鑽研、讀書;講讀:讀書與講解相結合。
普通閱讀法
欣賞散文貴領悟文眼
許多有閱讀經驗的人認為:欣賞散文要“品”。品什麼呢?品它的內在意念和道理。一篇散文,無論是敘事為主的(如朱自清的《背影》),還是抒情為主的(如秦牧的《土地》),或是議論為主的(即雜文。如魯迅的《論雷鋒塔的倒掉》),總包含著作者想要表示的某種意念和道理。盡管有的直露些,有的含蓄些,但是,“這個道理並不是高不可攀的,更不是玄之又玄,凡夫俗子所不能理解的。恰恰相反,這個道理常常是一個淺而易見的道理,人人體會過的,充滿人世之間的,但還沒有人這樣通俗地、明確地提出過”(孫犁《耕堂函稿》)。古今中外一些優秀散文的價值,首先就在於文中這點人們“心中所有,筆上所無”的意念和道理引起了人們的情感共鳴,給人以難忘的啟迪和教益。
要品出散文中的意念和道理,須識得散文的“文眼”。所謂文眼,就是內含意念和道理的凝聚點。抓住了文眼,就能準確把握文章的精神實質。例如《古今觀止》評價《曹劌論戰》時說:“遠謀二字,是一篇關眼。”“未戰考君德,方戰養士氣,既戰察敵情,步步精詳,著著奇妙,此乃所謂遠謀也。”識得文眼遠謀二字,全篇內容要旨一目了然。
文眼可以是一個詞,也可能是一句話、一段話;可以是一事,也可以是一物、一景;可在標題、篇頭,也可在篇中、篇末;可以反複閃現多次,也可以集中在一處。例如《背影》之文眼,是寫父親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一句。以此為焦點,反映當時的世態炎涼和作者眷念父親的深情。《土地》的文眼即題目二字,作者以此為主線,組織曆史、現實、民情、風俗等等內容,歌頌人民熱愛土地,為保衛土地、繁榮祖國而進行的艱苦勞動和鬥爭。《論雷峰塔的倒掉》文眼也很明顯:“那時我唯一的希望,就在這雷峰塔的倒掉。
”“然而我心裏仍然不舒服,仍然希望它倒掉。”“現在,他居然倒掉了,則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為何如?”“莫非他(法海)造塔的時候,竟沒有想到塔是終究要倒的麼?”從文章標題到反複出現於文章首末的這些話中可見,此文的文眼隻能是一個字——“倒”。由此尋思:禁錮人民的封建思想之塔終究要倒,壓迫人民的封建統治之塔終究要倒——這就是作者通過白蛇娘娘故事傳說的評述要告訴讀者的意念和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