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名家讀書名言、名聯(3)(3 / 3)

從寫作角度講,作者通過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生發出一點意念,得到一個啟示,這還是遠遠不夠的。為了讓這點意念和啟示為讀者接受,他還必須盡可能找到一個恰當完美的表現形式,這過程就是“構思”。高明的作者。常常將心中的意念或啟示醞釀成一個較為明晰的表現體,即文眼,使之統領全篇。貫穿首尾。因此,能識得文眼,不僅能探求文章的主旨,而且可能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布局謀篇的特色。拿《嶽陽樓記》來說,主旨自然不在寫景,為何又要花許多的墨來描繪洞庭氣象呢?抓住“憂、樂”二字,就能得出答案:篇首在交代撰文來由後,概述洞庭景色,發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疑問;篇中分述令人“感極而悲”和“其喜洋洋”之二景;篇末指出這兩種人都不合“古仁人之心”,應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從而自然得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結論。作者大段寫景,實際上為了寫人,最後是為了明理,構思新穎,精細而巧妙。種種散文的構思特色,大都可從文眼的設置安排中尋其奧妙。

名人讀書法

名人讀書二十五法

孔丘的“學思結合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思的“五之法”:“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王充的“古今法”:“知古不知今謂之陸沉,知今不知古謂之盲警。”

韓愈的“提要鉤玄法”:“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

朱熹的“三到法”:“要口到、眼到、心到。”

徐特立的“古今中外法”:“把古今結合,中外結合,變為我的。”

陶鑄的“細嚼慢咽法”:“做學問的功夫,是細嚼慢咽的功夫。”

謝覺哉的“擠鑽法”:“沒有時間,擠;學不進去,鑽。”

鄧拓的“積累法”:“古今有學問的人,有成就的人,總是十分注意積累的。”

巴金的“苦學法”:“苦學能夠戰勝一切。學問的宮殿不分貧富都可以進去。”

趙樹理的“淘金法”:“讀書也像開礦一樣,沙裏淘金。”

華羅庚的“厚薄法”:“書由厚變薄是閱讀能力提高的標誌。”

冰心的“創新法”:“讀書恨與古人同”

李準的“先濃後淡法”:“先濃後淡更有味。”

李政道的“雜七雜八法”:“我是學物理的。不過,我不專看物理書,還喜歡看雜七雜八的書,多看一些頭腦就比較活躍。”

陳善的“出入法”:“既能鑽進去,又能跳得出來。”

鹿善繼的“認理法”:“讀有字書,識沒字理。”

培根的“釀蜜法”:“不應該像蜘蛛那樣肚子裏抽絲,而應該像蜜蜂那樣,采百花釀蜜。”

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用的是“思想法”:隻有靠積極思維得來的才是真正的知識。

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用的是“循進法”:要是想一下子全知道,就意味著什麼也不會知道。

天文學家哥白尼用的是“合精法”:要善於集合相近學科的精華。

作家福樓拜用的是“發掘法”:最細微的事物裏也會有未被認識的東西。

作家左拉用的是“探索法”:生活的全部意義在於探索尚未知道的東西。

發明家愛迪生用的是“學用法”:要一邊熱心讀書,一邊把知識用到發明創造上去。

作曲家貝多芬用的是“信條法”:要始終遵守的信條是無日不動筆,要寫下“讀後感”。

魯迅讀書“三步曲”

魯迅先生以其犀利的文筆和對中國社會的深刻理解,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他一生筆耕不輟,與書籍結下了不解之緣。他的讀書生涯很有特色,分成抄書、購書、著書三個不同階段。

抄書:魯迅從15歲起就抄書,起初抄錄小本《康熙字典》上的古文奇字,後來抄錄《唐詩叩彈錄》,還抄寫了唐朝陸羽寫的《茶經》三卷和《五木經》等書。魯迅的抄書習慣一直保持到30歲。

購書:早在南京水師學堂讀書時,魯迅就把學校獎勵他的獎章換取書籍。據《魯迅日記》中的書帳統計,從1921年到1936年10月,他陸續選購的圖書總數達14000多冊。

著書:魯迅曾先後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葬原》、《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刊物,翻譯了大量外國進步文藝作品。魯迅一生著作達700多萬字,手稿16000多頁,平均每年寫23萬多字。特別在逝世前的10年裏,他抱病寫了500多篇雜文,平均每星期一篇。

上海市特級教師陸續礻春的六步讀書法一、視讀。以盡可能快的速度通讀全書。逐步訓練使眼睛像攝影機掃描那樣,可以一眼讀一行、讀一段的敏捷性。根據現代科學對人腦的研究,信息進入腦中不是以語言符號的形式作為接受單位的,因此在這一步上,腦的活動主要是從意義上發現、概括、理清全書頭緒。屬於不求甚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