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回憶。掩卷而思盡量按照全書的線索作閃電式的回憶。這一方麵是為了強化視讀中的腦活動,鞏固有關神經元的興奮灶,使信息的痕跡得到深刻;另一方麵是為了在把握全書框架的基礎上,找到各個插口、亦即關鍵的信息。回憶中當然會有遺漏和錯誤的地方,但在下麵的程序上還可以發現和糾正。
三、發問。盡可能多地把感覺到的問題提出來,這些問題來自大腦思維的自由馳騁,也就是將獲得的知識和信息進行全方位的組合和考察,找出自己在消化理解全書中的思維結,使一個個思維結集中化,明朗化。發問中就可有選擇地翻翻書,把遺漏了或者記錯了的地方,隨時補上或更正。
四、研讀。就是為了將問題具體化並加逐步解決。研讀時的思考是思辨性的,不是單純的接受,而是在判斷中取舍,亦即區分“不能接受”或“可能接受”的內容,似乎在跟書的作者進行辯論。不僅在有疑之處這樣做,即使是對書中精彩之處也“須教有疑”,詰難幾個為什麼,調動自己的知識和信息的有關庫存,去融會那些精彩之處。
五、理解。這是讀書的冷處理階段:理得有三種形式:一是重點回憶。也是掩卷而思,不過這次回憶的內容是收獲和體會,對所有的“得”,進行排列歸類,給予條理化和序列化。二是製作卡片,把書中傳遞的新知識和新信息記在分類卡上,或抄原文,或寫提要。三是寫心得或劄記。這當然是比較綜合的一得之見為好一二篇、三五篇都可以,不拘字數和形式。
六、複讀。再將全書瀏覽一遍,這是最後的全麵回味階段。可以緊接理得之後,也可以隔一段時間。複讀不僅對鞏固全書的記憶和理解有特殊的作用,而且往往會有新的發現。
重視發揮學校圖書館的教育功能我校圖書館藏書八萬餘冊,如何發揮其作用,挖掘其潛能,實現其教育功能,這是我們圖書館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為了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提高圖書效益,自1993年起我們做了以下幾方麵工作:
一、開展調查,研究讀者,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1.對部分班級進行調查。通過對借閱量等問題的了解,找出工作中的不足,采取對策,及時改進。如,在問卷調查中,某班沒有借書的人回答其原因是:書太舊;沒時間;家中書多;圖書館樓層高等。
我們針對同學反映的問題,著手解決借閱量偏低的問題。因為閱讀量也反映出一定的閱讀能力——認讀能力、理解能力、記憶能力、鑒賞能力和運用能力。
2.在校友中做調查。因為他們多數同學在校學習期間積極參與讀書活動,又分別升入不同類型的大學,能提出改進圖書館工作的意見。如曾獲1991年理科高考第一名的張京同學寫道:
“我們圖書館有很多珍貴資料,是用多少錢也換不來的,基礎知識是不需要更新,有些老書是經過了時間考驗的,所以一版再版……”事實確實如此,如《趣味物理學續編》一書,原版為1936年,1956年翻譯介紹到我國,我館藏的是1979年再版本。此類書一版再版,內容很有價值。我們找出原始借書卡,對卡片上的讀者又作了跟蹤調查。在22名借書者中,有7名升入清華大學,有2名升入北京大學,其餘分別升入醫科大學、北京工業大學等重點大學。
二、開展圖書宣傳工作,推薦優秀書目,引導學生開展“會讀書、讀好書、多讀書”的讀書活動。
自1993年5月我們創辦了《讀者之友》牆報專刊,向讀者介紹圖書館建設、館藏狀態、曆屆班級學生到館率及近期各班級學生到館借閱率借書種類和冊數,並重點介紹優秀書目及內容簡介。這一刊物很受學生歡迎,同學們稱《讀者之友》是他們的讀書向導。
三、結合學校中心工作,在不同時期刊出不同內容的教育教學篇及有關書目和內容簡介如1993年12月在紀念毛主席誕辰一百周年之際,我們舉辦了紀念偉人書目,向同學們推薦介紹偉人專刊書目,並刊出了朱大鵬同學寫的《怎樣向毛主席學習》;付楠同學寫的《一代偉人周恩來》和孫雲旭同學寫的《讀〈周恩來傳〉有感》等材料,收效甚佳。1994年我們辦了《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專刊,1995年我們又辦了《廿一世紀青年素質教育》專刊。
四、深入課堂向學生講解中學生與圖書館的關係,書籍資源的價值及知識寶庫的含意,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圖書,激勵並調動學生利用圖書館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他們的閱讀意識。
為了把這類課講好,我們首先認真備課、廣泛搜集、深入學習與圖書館業務有關的文獻資料,尤其是閱讀指導、國內外圖書館工作經驗等,並寫出教案,力求課堂教學教法規範化。
其次,我們將曆屆學生借閱率按班級製成圖表,用比較法講述該班學生借閱圖書的排列位置和名次,以便找出差距,引導同學們趕超別人。如93(4)班借閱率偏低,但他們在假期中借閱踴躍,開學後該班圖書管理員交來40份讀書心得,在全校名列第一;93(3)班聽了圖書館課之後,主動協助老師辦《讀者之友》專刊,版麵設計新穎、內容豐富、抄寫工整,很受老師和同學們的歡迎,也展現了學生們的書法、繪畫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