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冷落了中小學圖書館
當越來越多的人利用雙休日走進圖書館,掀起讀書熱的時候,許多中小學圖書館卻日見冷清,發展緩慢,甚至陷入萎縮的境地。
記者目前在北京師範大學附中圖書館采訪時,時老師帶我們來到該館藏書6萬多冊的地下書庫。地下室裏陰暗潮濕,牆壁上還有水浸過的痕跡,一排排書架上堆放著發黃的舊書刊。時老師苦笑道:“這兒是挺艱苦的,但我們畢竟是有95年曆史的重點中學,孩子們至少還有書可看,我們的條件還算好的了。”
與師資、實驗室並稱為中小學三大支柱的圖書館,建國以來,經曆了“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目前凡有一定規模的中小學校都設有圖書館。1991年國家頒布了《中小學圖書館規程》,幾年來,國家陸續培訓了數千名專業人才,每年都發布《中小學圖書館必備書目》,國家還先後7次向老少邊窮地區中小學校贈書,扶持農村學校圖書館建設。
但是,麵對社會生活日新月異的變化,中小學圖書館無法滿足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經費嚴重不足,沒錢買書,是製約中小學圖書館發展的首要問題。北京市28中圖書館管理員馬曉風告訴記者:“我們學校700多學生,每年的圖書經費隻有2000元。”而自1985年以來中文圖書價格上升了4-5倍,期刊更以每年35%的速度飛漲。不少學校每年購書不足百本。
中小學圖書館管理隊伍現狀也不容樂觀。首先是數量少。據統計,上海市80%的中小學圖書館隻有1名工作人員,北京市中學圖書館員平均為2.22人,小學則多為1名教師兼職。即使是這有限的管理人員也普遍缺乏專業技能。北京、上海、山西等省市的調查表明,60%-70%的中小學圖書館理員不能勝任本職工作。同時,相當多的學校領導對圖書館工作重視不夠,基層教育部門也沒有專人負責,現代化管理手段更是難覓蹤影。
“中小學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和普通教學部門不同,有其獨特的教育功能。”中國圖書館學會劉湘生秘書長說:“人才的培養有兩個基本要素,一是知識的積累,二是能力的形成。圖書館作為信息中心,其功能具有及時性、廣泛性和自主性。這些特性與中小學課堂教育形成互補,在塑造學生道德品質,開闊知識視野,提高學習主動性和增強自學能力等方麵發揮著‘隱性課程’、‘第二課堂’的作用。”
有關人士指出,中小學圖書館要發展,關鍵在於職能的充分發揮。隻有充分發揮其特有的教育功能,提高服務效益,才能真正體現出圖書館在中小學中的價值,從而獲得更多的重視和支持。
要發揮職能,首要的一點是結合服務對象,轉變“重藏輕用”、被動服務的舊觀念。北京市教委小教處劉愛華同誌說:“圖書館買書、藏書的目的在於用。現在有的學校為增加館藏,買的書濫竽充數,有了好書也舍不得給孩子們看,這就失去了藏書的意義。”同時,圖書館工作也不是簡單的借借還還,而是要積極參與,主動配合,“為讀者找書,為書找讀者”。
一些圖書館配合教學購買圖書,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向學生講授圖書情報知識,引導他們養成利用圖書館的習慣,在利用好現有館藏的同時,積極與其它館建立資源共享的協作網,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領導和師生的認同。實踐證明,圖書館自身主動、創造性的工作,既能爭得領導的重視,又促進了自身的發展。
自學的主要方法是鑽圖書館先父北京大學中文係周祖謨教授(1914.11-1995.1)為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古典文獻學家、校勘學家,著作等身。他淵博的學識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得益於圖書館者良多。他自述於北京大學中文係讀書時的情況:“我在學識的增長上受惠最多的也是圖書館。北大圖書館、北京圖書館、輔仁大學圖書館、《華裔學誌》圖書館,都給了我極大的方便。北大圖書館舊日的館員先生工資低,而圖書的知識極豐富。他可以指點我一部書有哪些版本,他可以把全部的明正統《道藏》的影印本調出書庫給我看;北京圖書館的丁主任能不辭勞苦為我找到需用的某一類的圖書;《華裔學誌》圖書館的負責人允許我把《大正大藏經》的一本帶回家抄錄。”他對那些圖書館工作人員給予的種種幫助感念不已,這對他知識的積累十分重要,他說:“古人說‘積學以儲寶’;我有不少知識是從自由聽課和自己在圖書館找書、看書、抄書得來的。”
就因為先父從圖書館獲益良多,所以他在北大中文係授課時總願意向學生們傳授這方麵的經驗。據他當年的學生白化文教授撰文回憶,1950年“某日,授正課畢,尚有餘暇,周師意興風發,便開示求學門徑,大意為,不可光聽教師講解,要自學。自學的主要方法就是鑽圖書館。
可以多方麵瀏覽,時間長了,自能由博返約。並舉出自己讀書的一些例子,以為證明。我當時聽了,極為欽佩。不料老師話音剛落,便有一位高年級負責同學把老師請了出去。”這位學生批評老師,“說是現在已經解放了,不可再引導學生鑽圖書館,脫離現實。”而白教授卻認為“老師前麵說的不錯,從此按老師受批評的話去辦,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