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名家讀書名言、名聯(5)(1 / 3)

小組,主要有學校的兩個中心讀報組和各年段,各班的幾十個普及組,以中心組指導、帶動普及組。學校專門請了本區《福建教育》老通訊幹事到校作讀報刊講座,培訓“紅讀”組骨幹。

全校每周還安排一節20分鍾的閱讀指導課,主要指導學生“三讀”:一是瀏覽性的泛讀,旨在使學生對各版麵、各欄目的內容有大致了解,獵取最新信息和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二是探求性速讀,即在較短時間內速讀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探求最有價值的篇章;三是品味性的精讀,由老師指導選擇一二篇按“整體—部分—整體”三個階段進行感知性的初讀、理解性的細讀和鑒賞運用性的回讀。

三、討論交流——能評報刊

引導隊員評論報刊是培養隊員閱讀興趣,養成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能力的好方法。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可開成故事會、演講會、朗誦會,也可開成辯論會、評刊評報會。如學校讀報中心組對某報刊登的“少兒讀書育德增智大獎賽”提出批評:

“大賽”題目太深太難,要請別人做才能得獎,且獎金設得那麼高。並將意見寄往報社,報社把意見刊載在該報《通訊》上,加了按語:“崇和小學讀報組的同學勇敢地提出批評意見是對報紙的關心和愛護,也是對全國百萬小讀者負責,編輯部的同誌非常感謝讀報組的同學,編委會對此還專門開會研究,決定今後報紙不再登載不適合小讀者需要的賽題廣告。”

四、出刊辦報——增長才幹

崇和小學校刊和各個班級的黑板報、牆報,都經常設一些讀書讀報的欄目,抄錄一些重要內容和新聞,張貼隊員閱讀心得或隨筆佳作,同時指導隊員模仿辦報(手抄小報)。隊員們深入生活收集素材,確定題目,撰文畫畫,利用舊掛曆設計版麵。或一人出一張,或幾個人合出一張。有“星星小報”、“苗苗小報”、“少年小報”,還有繪畫小報、幽默小報,等等。

每兩周出一期,班級評選優秀小報張貼在年段小報專欄或班級小報專欄上。

10年“紅讀”,促進了崇和小學學生素質的全麵提高,許多隊員大有長進,一些隊員成了三明市區小有名氣的小作者。現在,學校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深入研究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把“紅領巾讀書讀報”活動推上新台階。(《福建教育》)書籍常用紙的種類購書時不能不注意書籍的紙張。書籍常用紙有這樣幾種。

新聞紙。俗稱白報紙,主要用來印刷報紙。新聞紙質地鬆軟,紙麵平滑不起毛,吸墨性強,墨跡可及時幹燥,印刷文字圖畫比較清晰。缺點是容易發黃變脆,不利於長期保存。比如40年代的印刷品,至70年代手一翻即成紙屑。新聞紙印刷的書籍不宜在家中長久收藏。

凸版紙。它常被用來印刷書籍正文。凸版紙按配料不同而分為四個級別。有的用來印刷重要書籍,如經典著作、重要書刊;有的用來印刷一般書籍、教科書和期刊。凸版紙顏色較白,不易發黃變脆,質地均勻,不起毛。薄凸版紙質地細薄,常用來印刷較厚的精裝本或字典、詞典等工具書。

膠版紙。舊稱道林紙。舊中國時,英國道林造紙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紙充斥我國市場,人們把質量較好的紙統統冠以道林紙名稱。膠版紙伸縮性小,不拉毛,質地緊密,顏色較白,是比較常用的印刷用紙,有普通壓光和超級壓光兩個等級。多用於印刷圖書的插圖、插頁和封麵等。

銅版紙。因在原紙表麵塗上一層白色塗料,並經超級壓光加工而成,故又稱塗料紙,是高級印刷用紙。印刷效果好,亮度好,色彩鮮豔。主要用來印刷書籍封麵和畫冊、畫報等。缺點是容易斷裂。

字典紙。紙質潔白平滑緊密,雖薄但不透明,堅韌耐折,經久耐用,吸墨性能好。常用於印刷較厚的字典、詞典等工具書。

書的比喻

教育家說:書是智慧的鑰匙。

史學家說:書是進步的階梯。

政治家說:書是時代的生命。

經濟家說:書是致富的信息。

學生們說:書是不開口的老師。

文學家說:書是人類的營養品。

迷惘者說:書是心中的啟明星。

探索者說:書是通向彼岸的船。

奮鬥者說:書是人生的向導。

求知者說:書是饑餓時的“美餐。”

名人讀書雅號

思格斯終生勤奮好學,知識淵博。他學習和研究的範圍很廣,幾乎涉及人類知識的一切領域。他撰寫的《反杜林論》、《自然辯證法》等書,博大精深,使人震驚。晚年時,他差不多能夠掌握歐洲的二十種語文,馬克思十分讚賞思格斯的淵博,曾稱恩格斯是“一部真正的百科全書。”

一九二○年五月,毛譯東同誌再次來到上海,雖然鬥爭緊張,工作繁多,但他仍然抓緊時間學習。在民厚南裏他的居室中,床頭、桌上、躺椅的扶手上,常常堆放著長沙、北京、天津和上海等地出版的書刊。他每天回來,不是讀書看報,就是來回踱步,思考問題。圍繞在他周圍的湖南青年,都親切地稱呼他為“毛先生”或“毛夫子”。

孫中山從十歲起進私塾讀書,從十二歲起又接受西方資本主義教育十四年。在學校,教師用英語講課,他為了追求新知識,頑強地學習英語:白天上課專心致誌聽講,晚上還請人輔導。孫中山讀書具有勤學好問的精神,他說:“學問學問,不學不問,怎麼能知!”由於他勤學好問,知識麵廣,所以同學們給他取了個“通天曉”的雅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