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名家讀書名言、名聯(5)(2 / 3)

劉少奇小時就很喜歡讀書。他除了不斷閱讀、研究當時傳播新思想的報紙、刊物和書籍外,還大量閱讀古書,涉獵極廣。由於過度用功,他總是黃皮刮瘦的。人們見他坐也讀書,站也讀書,讀那麼多的書,又排行第九,就給他取了個雅號:“劉九書櫃”。

方誌敏在九江南偉烈大學讀書時,很重視時事,終生埋頭讀書,研究馬克思主義著作。他認為,社會主義在中國必然會實現,並當作終身追求的目標。他平時跟同學們談話,常常是“什麼叫社會主義”,“怎樣才能實現社會主義”,同學們為此給他起了個綽號,叫“社會主義”。

我黨早期著名活動家肖楚女,出身貧苦,從十三歲起謀生,做過學徒、跑堂、小販、報童等。雖然身處逆境,但他卻如饑似渴地探求知識,以極其頑強的毅力堅持自學,參加進步團體後,他更是夜以繼日刻苦攻讀剛出版的《共產黨宣言》等書的中譯本,深入領會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學說。加入共產黨之後,在近三年中,他寫下了近千篇論文,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回答當時青年迫切關心的問題,文采雋秀,熱情洋溢。在青年中享有崇高聲譽,被稱為“真理的戰士”。

聞一多先生酷愛讀書,即使是新婚之夜,他也照樣穩坐於書齋,沉浸在書中,直到新人花轎來了,人們才把他從書齋中拉出來成親,因為他經常讀書入迷,所以家裏人都戲稱他為“書癡”。其實,聞一多先生並不是“書呆子”,他“如癡”似地讀書,是為了從中鑽研知識和尋求真理。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在住院期間,很快同附近的圖書館取得聯係,經常借書看。因為他非常喜歡看書,每次借書很多。後來,圖書館就不再登記他借去的書名,僅僅在他的借書證上寫著二十冊或三十冊。圖書館的工作人員稱他是“發狂的讀者”。

名人與書

侯寶林買書:侯寶林幼年時家境貧寒,隻上過三個月小學。

但他為鑽研相聲藝術,節衣縮食地買書、讀書,一有空就遛書店,逛書攤。一次,他在書攤上看到一本與表演藝術有關的書,愛不釋手,但帶的錢不夠,就賣掉身上穿著的皮襖,把書買回家。

茹誌鵑“煮”書:女作家茹誌鵑的家中掛著一幀畫,上麵寫著“煮書”

兩個大字。她說:“書,光看是不行的,看個故事情節,等於囫圇吞棗,應該讀,讀,就仔細看了。然而讀還不夠,進而要‘煮’。‘煮’,是何等爛熟,透徹!不是一遍兩遍可成的。”

魯迅護書:魯迅愛書,勝過愛護自己的眼睛。書髒了,他總是小心翼翼地擦拭幹淨。他還有一手修補、裝幀書籍的本領,凡經他補過的書籍就完好如新。

但丁愛書:意大利詩人但丁一生酷愛讀書。一個節日的早晨,他妻子叫他上街去買菜。但丁走到菜場口,看到書攤上擺了一部新書,拿起來一看,就愛不釋手,一讀就是五六個鍾頭。菜沒買成,妻子對他狠狠地發了一頓脾氣,可是但丁卻興奮地說:“嗨,讀了一本好書,一本好書!”

聞一多“醉”書:我國著名學者聞一多新婚那一天,家裏張燈結彩,大家喜氣洋洋,但是賀喜的親朋左顧右盼,一直未見新郎照麵,原來他在房裏看書入了迷。家裏人都說他不能看書,一看就醉。

王亞南“綁書”:第一個把《資本論》翻譯到中國的經濟學家王亞南,1933年乘船從紅海去歐洲。大浪顛得他無法坐穩,便請人將他綁在椅子上,這樣就可在顛簸的船上讀書。

王夫之“嫁書”:清初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書一百二十四卷。大女兒出嫁時陪的嫁妝是一箱書稿,他說:“這就是多年來為女兒操辦的嫁妝。”

袁枚“吃書”:清代詩人說:“讀書如吃飯,善吃者長精神,不善吃者生癡瘤”。袁枚是把書當飯吃的,而且是“善吃”,即咀嚼得法,品味有方,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書林逸事

載書漫遊明末清初名士顧炎武,終身不仕,以二馬二騾載書自隨,長年遊曆各地,進行實地考察,與書籍相伴。提倡“經世致用”,主張“六經皆史”,治學偏重考據,開清代樸學先風。日常讀書,有所得即隨手筆錄,積累三十餘年,一生心血所聚,成一部筆記本名著《日知錄》。

愛書如故清代江蘇學者吳兆騫,藏書極多。以科場案流放黑龍江寧古塔。

盡管遭此大難,仍愛書如此。出發時,載書萬卷赴東北。

重書輕官明代文學家胡震亨,家中藏書萬卷,校勘多種秘籍孤本,被譽為“博物君子”。朝廷欲委以德州知府時,他以詩辭之。詩有“自愛小窗吟好句,不隨五馬渡江來”之句,乃托病不出。

齋名三易清代著名學者周春,曾得宋刻本《禮記》和《陶淵明詩集》,視之為寶,題藏書室為“禮陶齋”。後來因故將《禮記》舍棄了,遂又改為“寶陶齋”。後因購書需要,他又忍痛賣掉了《陶淵明詩集》,將藏書室又改為“夢陶齋”。其書齋名隨藏書之聚散而三易,其中甘苦,隻有己知。

以書為富明末清初,江左三大詩人之一的錢謙益,家藏書73大櫃。晚年,他自得地對人說:“我晚而貧,書則可雲富矣!”他不視金錢為財富,而以自己豐富的藏書為珍寶,被人們傳為佳話。

詩寄印文清代大藏書家孫文川藏書印別具一格,是長達175個字的一首五言詩。印文雲:“室翰垂千秋,人無百年壽。開觀聊自娛,豈計收藏久?……”這種不將藏書視為僅屬己有之物的豁達精神,頗為時人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