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名家讀書名言、名聯(6)(1 / 3)

毛澤東晚年讀書範圍

在延安時期,毛澤東曾努力攻讀馬克思主義著作及蘇聯30年代的一批哲學著作。解放後進入北京,時移勢易,毛澤東的讀書側重麵也有了變化。逄先知同誌自1950年至1966年夏,長期為毛澤東管理書籍報刊,曾介紹過毛澤東讀書興趣的變化情況。據逄先知講,他根據毛澤東的需要,買了一部“四部備要”,還添置了大字本二十四史。這兩部大書毛澤東都通讀了。此外毛澤東還瀏覽了許多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包括詩、詞、曲、賦、小說等)和各類雜書(如馮夢龍編的《智囊》、《笑林廣記》之類)。

毛澤東特別愛讀中國史籍,如《南北史》、《舊唐書》等不止讀一遍,但說毛澤東博覽群書,並不是說他涉獵了各個方麵的書。譬如,對外國文學著作,除《茶花女》、《簡·愛》、《羅密歐與朱麗葉》等少數名著外,毛澤東讀得很少;中國現實主義文學作品,他也讀得很少,至於經濟管理方麵的書,讀得就更少了。

毛澤東讀的最後一本書

1976年9月7日,毛澤東生命垂危,不斷搶救又不斷陷入昏迷狀態。即使這樣,每當他清醒過來的時候,都要書看。他語言含糊,聲音微弱,就連最能聽懂他的話的秘書也不明白他說的是什麼。他示意給他拿過紙和筆。用顫抖的手寫了個“三”

字,又用手敲敲床頭。還是秘書猜出了他的意思,他是在要日本首相“三木”的書。當秘書找來一本介紹三木武夫的書時,他點點頭,滿意地笑了。盡管《三木武夫》這本書很輕很輕。

但毛澤東的手已沒有托住它的力氣,隻好由別人代托著。毛澤東看了幾分鍾就又昏迷過去了。《三木武夫》是毛澤東讀的最後一本書。(龍師曾淑芳摘)毛澤東的文化選擇陳晉的新作——《毛澤東的文化選擇》,是一本新穎而獨特的作品,和作者以前的幾本書一樣,這部著作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化是一個包容萬象的大課題,而毛澤東又是一個人類曆史上少見的偉人,因而這個課題就顯得相當寬泛,難以把握,但作者以輕靈而透徹的文字,娓娓道來,深刻的思想就毫不費力地穿過曆史的烽煙,清楚地顯現出來了。

毛澤東作為舉世公認的偉人,他成功的根本要素是什麼?

我認為這應是該書的中心思路,誠然,毛澤東具有詩人的才情,政治家的幹練,哲學家的睿智,但這並非毛澤東成功的根本要素,這些隻是為毛澤東的成功提供了潛在的素質,最根本的一條,就在於毛澤東正確的文化選擇。

眾所周知,自從1840年以來,中國社會在西方列強的軍事侵略與文化衝擊之下,處境日漸險惡。中國的傳統文明甚至亦呈現分崩離析的末世之兆。麵對強敵,華夏文明向何處去,每一個先進的中國人都在思索這個問題。

從鴉片戰爭時的林則徐、魏源提出“師夷之長技以製夷”

開始,中經馮杜芳的“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本原,輔以諸國富強之術”,到康有為、嚴複的以英吉利、日本為師,孫中山的以俄為師,再到胡適的全盤西化理論的提出,都貫徹著在兩種文化激烈衝突中如何選擇的問題。

但遺憾的是,無論是地主階級的代表林、魏,還是資產階級的代表孫中山,都沒有找到一個正確的文化選擇的途徑。正因為如此,他們前赴後繼發起的愛國運動都沒有能夠挽回中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下滑的趨勢,隻有到了毛澤東這裏,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才真正解決這個問題。

正如作者在書中所引毛澤東給黎錦熙的信中表明的,毛澤東早在青年時代,就認識到“東方思想均不切於實際生活,誠哉斯言,吾意即西方思想亦未必盡是,幾多之部分亦應與東方思想同時改造。”這就是說,青年毛澤東已經產生了在中西文化融彙的基礎上,澆鑄—全新文化體係的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