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胎化帶來的新問題,例如兒童“溺愛綜合症”,社會對父母,尤其是年輕父母進行家庭教育指導;家庭教育的不規範和偏私性造成了它的局限,如何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協調起來等等。這些都是改善和提高教育質量所研究的重要課題。
二、學校原因
社會作為一個整體,為了存在和發展,就必須不斷地培養一代新人來填補老一代人因自然規律而產生的空缺。如何使一個基本上是自然的人成長為合格的社會成員,這個嚴肅的曆史使命主要由學校來承擔。學校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決定性環節。我國的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為社會培養了數量浩大的合格勞動者和許許多多的優秀建設人才。但是,學校教育中也存在一些造成或促使學生違法犯罪的問題,主要問題是為數相當可觀的學校實際存在的辦學指導思想上的偏頗。國家要求學校把青少年培養成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麵全麵發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社會主久建設人才,然而某些學校在某些時候對這一方針並沒有全麵加以貫徹,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麵:
1、思想教育工作薄弱,是各級各類學校比較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思想教育常常沒有放到學校工作應有的位置上;思想教育工作缺乏長期規劃;思想教育工作隊伍力量配備不足;思想教育的內容貧乏,形式單調,等等。由於不少學生沒有受到應有的思想教育,社會上的剝削思想和不良風氣隨著壞書刊,壞錄像和社會交往而無阻攔地侵襲青少年的心靈。如果所有學校在對學生進行文化知識教育的同時,切實有效地進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紀律教育和法製教育,那麼會對提高民族素質,改善社會風氣,預防違法犯罪作出巨大貢獻。
2、片麵追求升學率,是普通教育中的一個大問題。這一問題的造成既有曆史原因,也同上述思想教育工作薄弱有關,並且又進一步削弱了思想教育。片麵追求升學率的主要惡果是把學校工作的注意力放在少數“尖子”學生身上而忽視了對大多數學生的教育,做後進學生的思想工作被視為負擔,後進學生被視為學校的“包袱”。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對學生成績不好,不守紀律,品行不良的學生做工作時不耐心,不細致,方法簡單化,常常用紀律處分代替艱苦的思想工作,開除學藉和變相開除(諸如設法迫使學生主動退學等)就成為對付某些落後學生的“法寶”。其直接後果便是增長了輟學率。輟學率增長,也可能有家庭的原因和社會的原因,但主要原因在學校。北京市1985-1990年的6年間平均每年中學的輟學生達50000人。這是一個不小的數字。而且輟學青少年犯罪中占有高比例。
表現不良的學生在學校是少數,夾雜在全體學生中他們是分散的。一旦離開學校大集體,回到社區聚合在街頭巷尾,他們集中一起,逐漸形成一種消極型的青少年亞文化群。這種亞文化群同青少年犯罪有直接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