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活的滲透深刻的感染
小學語文的教學目的明確要求在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意誌、品格和愛美的情趣。為了更好地實現這個目的,除了深入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材料,還需要尋找學生容易接受、收到效果的教育方法,使內容與形式達到完美的統一。本文以六年製第七冊課文為例,談談幾種具體的做法。
一、質疑問題法課文中的思想教育材料,教師不必急於指出講解,先讓學生在自學課文後提出問題來,教師作出指引,學生順理成章地領悟課文的思想性。例如教學《李時珍》一課,學生質疑提出“當時行醫是受人鄙視的行業,李時珍為什麼仍然要學醫?”這個問題,根據學生對上文的理解,教師指引“李時珍學醫是不是想受到人崇拜?是不是想從中謀利?”這一個探究李時珍學醫目的的指引,使學生明白了李時珍“救死扶傷,解除病人痛苦”的誌願,領悟出李時珍崇高的理想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品質。在質疑問難、尋求答案的過程中,學生樹立了熱愛人民、為人民服務的遠大理想。
二、釋詞品句法語文科中不僅可以在總結課文時進行思想教育,在解釋詞語、品讀句子的訓練中也是可以滲透思想教育的。如在教學《小珊迪》,讓學生朗讀“身上隻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單衣,瘦瘦的小臉凍得發青,一雙赤腳凍得通紅”這個寫賣火柴小男孩的外貌的句子,教師抓住其中的“隻”、“又薄又破”、“發青”、“赤腳”等詞語進行解釋,使學生眼前仿佛浮現出一個飽受饑寒的孤兒小珊迪的淒苦形象,教師再及時地介紹小珊迪生活的社會環境,學生就認識到這個句子不僅隻是對人物外貌的描寫,更是反映出資本主義製度下貧苦孤兒的悲慘命運,從而激發出學生“反對資本主義,熱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
三、角色表演法在課文內容講授之後,讓學生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表演小劇,使學生的思想與文章人物共振,文章主人翁的思想感情在學生心中產生效應,這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理想方法。在教學《年關》一文後,教師讓學生表演了“劉老頭來‘我’家逼債”這一情節。表演中,“劉老頭”逼債先是賴著不走,不緊不慢地喝水抽煙,再是不顧“父親”苦苦哀求,威嚇要扒祖母的墳,最後把家裏唯一值點錢的棉被抱走,使“我”家在寒冬臘月互相倚靠團在炕頭睡覺。通過演劇和看劇,加深了學生的理解,豐富了學生的體驗,都對劉老頭逼債的卑劣手段恨之入骨,了解舊社會人剝削人的醜惡現象,進而升華到對新社會、對共產黨的熱愛,達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四、對比借鑒法根據課文中描寫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的學習、生活情況相比較,使學生在比較的過程中找出差距、樹立目標,從而促進思想向上提高。如在學習了《珍貴的教科書》第二自然段後,學生了解到當時“我們”艱苦的學習條件:沒有桌椅、黑板、粉筆,更沒有教科書,但“我們”能克服重重困難,刻苦學習。於是教師就讓學生拿今天我們的學習條件與文中的“我們”作對比,並布置學生開展討論:在今天優越的條件下,我們應該怎麼學習?通過比較和討論,學生清楚地知道今天的學習、生活條件的優越,從作者他們身上刻苦學習的精神得到借鑒,進一步形成不怕困難、熱愛學習、積極上進的良好思想。
五、直觀教育法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直觀手段,不僅有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可以在觀察圖片、收聽錄音、展示實物等感官認識中達到理性的認識,有利於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例如在教《黃繼光》一文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黃繼光的英雄主義精神,教師放出黃繼光飛身撲向敵人機槍口的幻燈片。圖片中硝煙彌漫,敵人的火力將我軍戰士壓在山坡下,黃繼光猶如一個鋼鐵巨人,臉上凝結著剛毅的表情,張開雙臂,向著敵人猛烈的火舌直撲上去。這一壯烈的形象,再配上錄音中激昂的朗讀,深深地打動了學生的心靈,學生被黃繼光英勇無畏的精神感動了,一種對革命戰鬥英雄無比崇敬,對幸福生活無比珍惜的感情油然而生。
六、朗讀欣賞法
有的課文的思想性是比較明顯的,教師指導學生多讀,讀出感情,便可以從中得到感染和教育。例如詩歌《我們就從這裏出發》中號召學生們向四個現代化進軍,在學校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進取精神,《繁星》、《望廬山瀑布》中作者愛大自然的感情,《旗手的責任》中“我”無論在什麼情況下紅旗決不能倒下的高度責任感等,都可以在朗讀訓練中使學生接受思想教育的力量。
七、課外閱讀法指導學生有目的地進行課外閱讀,既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麵,又可以陶冶學生的性情,養成良好的思想素質。例如學習了《海底世界》、《蝙蝠和雷達》這些課文後,針對學生對大自然和科學知識的濃厚興趣,指導他們課外閱讀有關書籍,培養了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