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實踐法應注意以下幾點:1.活動前,教師要組織學生複習有關社會知識,使學生在理論知識的指導下進行實踐活動。2.活動中,教師要加強指導,幫助學生解決碰到的困難,使活動達到預期目的。3.活動後,教師要做總結,並要求學生彙報交流活動中的收獲,必要時寫出書麵小結。
社會課堂教學模式初探
一、巧設疑問,誘發初知,激發興趣
社會教材在許多單元和課的開頭,都巧設疑問,讓學生根據自己已經獲得的社會常識和經驗,進行粗淺的初步回答。例如六冊《共產主義學說的創始人——馬克思和恩格斯》一課開頭,要求學生說一說:“你知道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名字嗎?你知道他們的哪些事跡?”這些都是學生已經接觸過的知識,不難回答。在學生享受回答成功喜悅之時,教師可順機進一步設問:“你想知道偉人馬克思、恩格斯更多的事跡嗎?”以引發學生深入學習的興趣。
在課文開頭直接設問,必須遵循大綱關於“在教學中應注意從他們常見的社會事物和現象入手”的原則。例如一冊《買東西的學問》,開始上課時,教師可以這樣問:“你買過東西嗎?”“買過什麼東西?是怎樣買的?”在學生把這些初知說出之後,可順機引入學習的正題:
“你們可知道,買東西還有許多學問呢!”以激發學生探求新知識的興趣。
二、引學圖文,全麵領會,獲取新知
社會教材配了大量表情達意的插圖、珍貴的曆史照片和地圖。教學時,應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充分理解那些“盡在不言中”和“言猶未盡”的插圖內容。所謂“盡在不言中”的插圖,就是以圖代文。如《現代社會與通信》(二冊)一課,在學生回答了“家裏有急事,怎麼通知在外地做事的爸爸趕回來”後,引導看圖,讓學生了解傳遞信息的方式不僅有寄信、發電報、打電話,還有報刊、有線廣播、無線廣播、電視等,並讓學生進一步了解這些通信形式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對課文中的一些珍貴照片,也不能一看了之,如《解放戰爭的勝利》(四冊)中“北平和平解放後,人民解放軍入城,群眾夾道歡迎”的照片,應引導學生觀察那人山人海夾道歡迎解放軍的壯觀場麵,體會當時民心所向,人們歡欣鼓舞的心情。這樣學生知識麵擴大了,也加深了對社會的認識。
教材中,有些插圖是對文字敘述的補充,這就是所謂“言猶未盡”。如五冊《東北林海雪原》中有組“煉鋼過程示意圖”,六冊《工業革命》中有組“原來的手搖紡織機”和“蒸汽機的工作過程”對比圖。教學中應認真引導學生理解圖意,體會我國東北得天獨厚的煤、鐵礦藏,是使東北成為我國主要鋼鐵基地的客觀原因;體會用蒸汽源源不斷推動飛輪,帶動織機,比手搖飛輪推動織機,在工作效率上產生的巨大差異,從而理解瓦特的發明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重大貢獻的意義。
三、聯係實際,加深認識,培養能力
“說一說”、“做一做”是社會教材的一大特點,其目的就是讓學生“嚐一嚐梨子的滋味”
。教學中,應切實地讓學生去說,讓學生去做。例如,教學《買東西的學問》在學生懂得了買食品要注意“保質期”後,讓學生拿出自己事先在課外收集的包裝袋(盒、瓶),去識別、判斷。二冊的學寫信封,模仿打電話,填寫存款、取款憑條等,都有助於培養學生初步適應社會的能力。
在這一教學環節,如果有些課的內容與當地實際密切相關,教師還應自己設題,引導學生聯係實際。如教《買東西的學問》,如果是在服裝業較為發達的地區,學生學完價格變化及其規律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係當地有不少“折價商店”的實際,回家調查:為什麼這種店裏的貨便宜?為什麼有些製衣廠要賣“死貨”?我們能不能買點“死貨”用?這樣,就使學生所學知識更貼近社會生活。
四、寓德於教,隨機滲透,自然得體
《大綱》明確指出:“社會課教學內容含有豐富的思想教育因素”,“要注意寓思想教育於社會常識教學之中”。“含”需要我們去挖掘,既要注意社會課程整體的思想教育的主線,又要挖掘不同章節中其它方麵的思想教育因素。“寓”告訴我們滲透要自然得體,應順其教學過程自然地滲透在有關的教學環節之中,不能“貼標簽”。如社會一、二冊教材,整體的“德”主要體現在培養集體主義觀念和服務社會的意識。通過這兩冊各章節學習時思想教育的滲透,應使學生認識到:人類社會是一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人們要互相依賴才能生存、發展;人類要生存和發展,必須人人為社會服務。同時,還應挖掘每課所含的其它方麵的思想教育因素。如教《買東西的學問》,在關於買什麼樣的鉛筆盒的兩幅圖對比中,應自然地滲透勤儉節約的教育;在《清明節與端午節》(二冊)的教學中,讓學生讀“屈原投江”應自然地滲透愛國主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