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運用照應運用“照應”的方法,可以點明前後關係,使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化難為易。
如商鞅變法的內容是一廢除(廢除奴隸主貴族享有的種種特權),三獎勵(獎勵耕織、開墾荒地、軍功),相對應的意義是一廢除(廢除了奴隸製度),三多(糧食多,布帛多,軍隊作戰勇敢的多)。
五、打比方根據教材內容,適當地打比方,是把抽象、深奧的理論講得具體、明白的好方法。如講中國近代史部分時,為了讓學生對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意義等問題有個認識和比較,我把鴉片戰爭,特別是“馬關條約”簽訂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中國社會比作是“一座破爛不堪的房子”,並讓學生思考:對這樣破爛爛的房子,有哪些處理方法?學生回答:一種方法是維修,另一種方法是重建。這樣,在講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時,學生很快認識到,1898年的戊戌變法是中國資產階級發動的一次愛國的、進步的、有相當影響的改良主義的政治運動。1911年的辛亥革命有著偉大的曆史功績,它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製。從戊戌到辛亥,從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政治運動到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目標的革命運動,都有其弱點:階級力量不足,顯得軟弱。因而中國的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山河反而破碎。可見戊戌、辛亥均屬“維修”之法,失敗是必然的。上到《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時,學生很快認識到:這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結總了前一方法(資本主義道路)行不通的基礎上進行的“重建”之法,具有“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建立了新中國,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成了國家的主人”的曆史意義。進而幫助學生認識到中國近代的國情,得出“中國不能走資本主義道路,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結論。這樣,兩者的區別一下子就清楚了。
曆史複習五法
小學曆史課的特點是:教材史實簡略,每課相對獨立,曆史階段連貫性不強,教學課時少,記憶內容多。小學生學習曆史的心理特點是:從興趣出發,把曆史課視為“雜課”,閱曆淺,曆史知識少,缺乏時空感,概念容易混淆。根據上述特點。我們在曆史複習時,采用了下麵五種方法。
(一)對比區別法
這就是把一些容易混淆的曆史事件、名詞概念等進行對照比較,找出異同點。例如,“商鞅是哪一個朝代的人?”學生常常說是秦國人。從表麵上看不錯,但從朝代講,商鞅應該說是戰國時期的人。這裏,就要把戰國時期的秦國和統一的秦王朝進行比較,使學生明確商鞅是戰國時期的人而不是秦國人。
(二)表格圖解法
這就是把教材中大量需要記憶的內容概括成提綱、要點,按照一定的思路,分類設計成圖表,使學生一目了然,把握整體,抓住重點,掌握知識之間的聯係,加深理解程度,增強記憶效果。例如,我們編製了《中國曆史朝代簡明沿革圖表》,把各朝代的名稱、開國皇帝、首都和起止時間列出,使學生對我國曆史朝代的發展變更有一條清晰的線索。另外,還編製了《中國曆史上幾次重要變法表》、《幾個不平等條約比較表》、《曆史名人簡曆表》、《中國少數民族建立政權一覽表》等。
(三)知識競賽法
根據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我們在複習階段組織知識競賽,內容以教材為主,形式仿照智力競賽,設小組(集體)和個人獎。個人獲獎者,總評成績加分或期終考試免考。這種競賽,既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一次全麵複習鞏固,又是考前的一次模擬演練,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視聽形象法
我們利用電化教學視聽結合學習效果好的優勢,運用幻燈片進行複習。具體作法是:①看圖敘述。要求學生簡要敘述燈片畫麵內容:哪一課書?什麼朝代?什麼人?什麼事……②看圖答問。打出燈片後,指導觀察,教師結合教學目的和要求,向學生提問,學生看著畫麵聯想課文內容進行回答。③作業練習。教師用小黑板寫出有關練習題,然後讓學生根據畫麵做作業進行複習。
(五)歌訣記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