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課文內容編成歌訣。這種歌訣,簡明扼要,念起來琅琅上口,有利於學生複習記憶。例如,中國曆史朝代順序歌:“唐堯禹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曆史事件歌訣:“五四運動——一九一九五月四,北京城裏學生怒;天安門前來示威,痛打國賊反簽字。工商各界齊響應,罷工罷市聲勢大;軍閥政府害了怕,革命運動得勝啦!”又如曆史人物黃帝和大禹:“中華民族曆史久,華夏祖先是黃帝,大禹治水美名揚,三過親門而不入。”在記熟歌訣的同時,還要求學生結合課文,以歌訣為主幹進行聯想,擴大記憶內容。
實踐證明,上述五種方法,結合運用,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記憶效果,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要點,也有利於曆史知識的複習鞏固。
地理教學中的歌訣記憶法
歌訣,語言簡潔,便於記憶,非常適應地理課教學。我們知道地理是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使學生樹立愛國主義思想的一門重要課程。以歌訣的形式教此學科是一種新的探索。
根據兒童好學易忘的特點,地理教學應該把學生從教學掛圖和地球儀上獲取的直觀性知識,形成概念。若對每一課教學的重點、難點和一些課後題答案編寫成歌訣,采用“歌訣記憶”法,則能變難為易,既有概括性,又有趣味性,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在教學各省的省會及自治區首府時,由於地名很多,學生容易記混。針對這種情況,根據各省的位置按自西向東的方向概括成歌訣:
烏魯木齊新疆城,青海省會在西寧。
高原西藏拉薩府,雲南昆明是春城。
貴州省會在貴陽,廣西壯族在南寧。
四川成都名中外,蘭州位於甘肅省。
寧夏首府銀川市,呼和浩特在內蒙。
陝西省會在西安,山西太原黃河東。
河南省會鄭州市,京廣、隴海穿城中。
湖北武漢是古城,鋼鐵基地中外名。
湖南省會長沙市,湘江流域有洞庭。
江西省會在南昌,贛江流域鄱水清。
安徽省會合肥市,江蘇南京古都城。
福建福州是省會,浙江杭州風景城。
河北省會石家莊,山東自有濟南城。
吉林省會長春市,名城沈陽在遼寧。
黑龍江省哈爾濱,廣東廣州是花城。
海南省會在海口,曾母暗沙南邊境。
台灣省會在台北,海峽兩岸各分明。
這樣不但掌握了各省會的名稱,也掌握了部分省及省會的特點。學生在填圖時既能找到省、區的位置又能寫出省會。原來中等生三節課掌握不了的知識,現在下等生兩節課就能記熟,收到可喜的效果。
講我國豐富的水利資源時,可按各大水係分類總結。以對黃河水資源開發利用力例:
黃河曲折向東流,內蒙河口為上遊。
河南孟津是中段,孟津以下為下遊。
上遊電站劉家峽,三門電站在中遊。
下遊泥沙沉澱多,河道變為地上流。
古代黃河多泛濫,今朝兩岸變綠洲。
這裏既講出了黃河上、中、下遊的交界處,又講出了我國人民開發水利資源,利用黃河水發電,造福人類的壯舉,歌頌了人民群眾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過程中取得的成就。
我國不但水資源豐富,煤炭資源在世界也名列前茅。年產超過一千萬噸的大煤礦就有十幾處。這些礦的名稱和所在的省、區如下:
山西號稱大煤田,有礦大同和陽泉。
黑省雞西和鶴崗,河南省的平頂山。
遼寧撫順和阜新,河北峰峰和開灤。
江蘇徐州大煤礦,安徽淮北和淮甫。
大型煤礦十二處,年產噸數超千萬。
以前學生對這些名稱有很多處記混,把開灤說成山西省煤礦,把平頂山說成河北省煤礦。現在回答這道題的準確率達百分之百。
回答我國地理位置和人口布局這一課後題時,要求學生掌握:
我國位於北半球,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人口已有十一億,麵積九百六十萬。
東部沿海人稠密,西部、西南人疏散。
少數民族五十多,分布東北、西北和西南。
按這首歇訣既符合課文內容,又使學生了解了國情,認識到控製人口增長的重要性。
事實證明,“歌訣記憶”法,很適合小學教學的快樂性、趣味性特點。教學時充分利用這些方法,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探索把知識歸納、概括成歌訣,能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智力,增強記憶力,對教學很有實用價值。
利用“順口溜”識記地理知識
農村小學生初學地理,感到抽象乏味,識記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