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為了提高地理課的教學質量,除了使用教具以外,我把一些最基礎的地理知識編成“順口溜”,讓學生掌握,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小學地理課本內容共分四部分,上冊第一部分是《認識自己的家鄉》。我在教學生辨方向時,一邊表演一邊說:早晨右手指太陽,後南左西麵北方,夜晚麵向北極星,後南左西右是東。學習平麵圖時,讓學生注意平麵圖‘三件事’:方向,圖例,比例尺。在引導學生識別彩色地圖的高度時,我邊指地圖邊說:
低地平原綠,海河湖泊藍,黃色和棕色,表示高原山(脈)。為使學生在認識家鄉地理概況的同時,能夠樹立起熱愛家鄉的思想,我編了這樣的“順口溜”:
北方四季很明顯,家住山區多特產。生在農村愛農村,學好本領建家園。
上冊第二部分內容是《地球和地球儀》。在引導學生掌握地球形狀和大小的基礎上,讓他們認識經線和緯線,我邊指地球儀邊說:經線連南北,緯線東西向,赤道圈最大,四萬公裏長。學習《大洲和大洋》一課,教學生簡記七大洲名稱:亞歐大洋非,南極南北美。講地球五帶的劃分時,讓學生觀察地球儀,教師邊指點邊說:南極圈,北極圈,南北寒帶劃裏邊,南北溫帶到回線(南北回歸線),熱帶就在正中間。
上冊第三部分是《我們的祖國》,這是全書的重點。我首先引導學生綜合記憶祖國概況:五十六族在一起,人口超過十一億,麵積九百六十萬,三十一個行政區。接著再記住這些行政區名稱。我把原省級行政區六字歌修改後教給學生,兩湖兩廣兩河山,四江二寧青陝甘,雲貴西四北上天,內台新海福吉安。在比較我國四海大小和特征時,讓學生按順序記:渤海小,黃海黃,東海島多南海廣。北京是全國人民向往的地方,是我國的首都,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又是曆史悠久的古城,那裏有許多名勝古跡:故宮北海和天壇,明十三陵頤和園,二堂城樓紀念碑(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天安門城樓和人民英雄紀念碑),萬裏長城更壯觀。東北地區是我們的家鄉,學生對東北的林區、特產和主要城市都比較熟悉,一說歌訣,就能產生聯想,因而便於記憶。例如,大興安、小興安(大興安嶺和小興安嶺),還有長白山,東北林海望不到邊,關東山,三宗寶:人參,貂皮,鹿茸角。再如,吉林省會是長春,黑龍江是哈爾濱,遼寧省會是沈陽,都在東北平原上。另外,有些地理知識可以綜合兒課內容集中識記。比如,山西稱煤海,鋼都是鞍山,大慶石油城,泉城是濟南。又如,棉鄉三平原(黃河流域的華北、汾河和渭河平原),陝西兩河山(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秦嶺和淮河,南北分界線。此外,我還編了專記某一地理特征的“順口溜”。例如,黃河全長五千五,幾字形狀流九省:青四甘寧內山西(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和山西),陝西河南和山東。又如,五嶽之長是泰山,巍峨突出接雲天,山腰險道十八盤,峰頂日出是奇觀。
這些“順口溜”,不僅使學生掌握了地理知識,而且使他們進入了詩的意境,受到了美的感染和陶冶,從而激發了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可謂一舉多得。實踐證明:順口溜體現了語言的韻律化,具有一定的節奏感,說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能夠激起學生的興趣,引起他們的注意,使其學得輕鬆愉快,從而提高了識記效率和教學質量。
給大海找“家”
“遼闊的海域”這一堂課快結束了,教師帶領同學們做起了“給大海找家”的遊戲:先給幾個同學每人發一張圖片,請他們先辨認一下圖片上是什麼海,什麼島,什麼群島,然後按四大領海的順序站隊。課堂上頓時熱鬧起來,幾位同學拿著自己的圖片尋找恰當的位置。“瞧,南海這個‘大官’找不到家了,它管的‘小官’們也隻好在隊伍中亂走。”教師邊看邊講,隨後叫了一位早已等得不耐煩的“小淘氣”走上來,把“南海”拉到海南島旁邊,屬於南海的那些小島這才尾隨過來。課堂內不時爆發出笑聲,笑聲中同學們在記憶力最佳的狀態下,把我國四大領海的名稱、位置、範圍及台灣島、海南島等四大群島的名稱、位置、範圍牢牢地記住了。
在講到“豐富的資源”一課時,教師把各種礦產製成五顏六色的模型,逐個貼在地圖上:東北大慶市旁邊立起了一個石油鑽井架,山西大同市旁邊貼上了煤的標誌……把各種礦產立體化,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就是北京市東教場小學郭老師生動有趣的地理課。為了強化素質教育,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郭老師還做了大量的直觀教具,如:色彩鮮豔的大型磁力板圖,海陸分明、國界醒目、省界清楚並能結合每堂課的需要隨時變換圖片中的卡片(事先做好的、大量的)標記,再配上精製的圖片和實物模型,組成了一幅幅直觀、壯麗的立體地圖,學生看到這樣的地圖總有一種新鮮感,並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對地理課也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