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識課堂提問七法
低年級學生有一種表現欲,一般來說,他們很願意回答老師的提問,但有時也會出現學生不願回答老師提問的情形,這主要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怎樣回答老師的問題,如果常常答下上來,學生就會失去興趣,教師要根據這種反饋信息迅速作出判斷,調整,改變提問的方,紹興柯岩分校朱勇方老師總結了如下七種方法1.方位轉移提問法這種提問方法好象是射擊一個靶子,當靶子的正麵有遮擋物,而不能擊中時,射擊者必須轉移射擊方位,到側麵或其他方位尋找最佳射擊點。如下列的一組問題,很顯然它們的答案都是同一個,隻是提問的方法不同而已。
①簡單說說晴天、雨天、陰天中,你喜歡什麼天氣,不喜歡什麼天氣?為什麼?
②簡單說說晴天、雨天、陰天和人的關係?
③你認為晴天、雨天、陰天中哪種天氣可對人有好處?哪種天氣對人不好?為什麼?
在教學中,可先提出其中一個問題,學生不能回答時,再逐一提出其他問題,以變換提問角度,使學生能答上來。
不難看出,這一組提問,處於同一層次,隻是提問的角度不同而已,因為是同一層次的提問,問題的指向不是逐步深入的,所以當學生的認識處在一種“啟而不發”的狀態時,教師應再一次進行教學的調整。
2.分層提問法
對於較難或較大的問題,教師應當采取分層設問的辦法,或化大為小,或化虛為實,做到各個擊破,並在此基礎上,深化認識。
如《怎樣使物體放得穩》,課題本身就是個大問號。
因此,引導學生回答這一問題時,就可從學生所熟悉的學習用品著手,一一分析這些學習用品在桌麵上有幾種不同的擺法?(平放、側放、豎放)哪種擺法最平穩,不易倒,通過逐個解決問題,使學生懂得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如何應用這些知識。
分層提問,教師一定要注意在學生分析、辯論後引導他們進行歸納總結,得出規律性的東西。
3.鋪路搭橋提問法
有些問題難度較大,學生很難直接回答,因此,教師應在設計提問時,由易到難,逐步引進,以逐漸打開學生的思維之路,最終由學生自行找出答案。
教學《家鄉的商店》時,如把課本上給出的問題“如果家鄉沒有商店,我們的生活會遇到什麼困難”直接提出,由於難度大,一般學生不能直接回答。要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就應鋪路搭橋,化難為易,將問題分解成若幹個小問題,逐步引導,從而最終達到教學目的。
①家裏、學校裏有哪些物品是從店裏買的?
②要是有一天沒有商店了,那還會有這些東西嗎?
③這些東西沒有了,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會怎樣?
4.填空式提問法
填空式提問,就像填空題一樣。例如,認識蜘蛛的身體特征時,教師可提出這樣幾個問題:
蜘蛛的身體分為幾部分?它頭上長有什麼?有幾對足?
這種提問方法,對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功效是比較差的,但也有它的用處。一可用在教學的非關鍵處或可不設問處,目的隻是為了溝通教學雙方,對教學本身意義不大。二是可用在對較差學生的提問上。在低年級常識教學中,常用到這種提問方法。
5.情境提問法
創設情境對於渲染課堂氣氛,完成教學目的要求具有積極作用。在情境中提問,能收到較好效果。
如《我的家》教學,首先,教師要學生說說自己家住在什麼地方,教學中就可采取師生或學生之間表演的遊戲形式進行,教師扮作外地的客人,老師問:“小朋友,你家住在什麼地方?”全班學生齊答後,教師馬上接下去:“哦!我知道了,過些日子我到你家來做客好不好?”學生肯定齊聲答“好”,有誰能說,此時的學生哪個不是興趣盎然呢?隨後,再讓同桌學生互扮角色對話,始終讓學生在歡樂的氣氛中達到教學目的。
6.示誤提問法
教師在教學中,適當故意引進學生的一些錯誤認識,樹立對立麵,讓學生在爭論中揭示問題,以取得明顯的效果。
如教學《春天的花》中,在激發學生愛花、愛美、愛大自然的情感時,一開始,教師即可發問:“學校裏的花美不美?”學生答“美”後就可故意示誤:“是啊,這花真是太美了,我們趕快去摘一朵,插到自家的花瓶麵去,好不好?”此語一出,必然引起學生爭論,如此揭示問題,顯然明顯比單純問學生“學校裏的花能不能摘”要好得多。
7.以虛求實提問法
有時,為了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教師的提問,不一定要求學生直接回答問題,但可以通過提問,促使學生有所發現。如教學《物體的熱脹冷縮》時,在學生通過實驗觀察,得出“液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後,提問:“那麼空氣有沒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呢?固體呢?”一般學生肯定不可能一下子回答這一問題。但教師可通過已掌握的研究問題的方法,指導學生,設計出可行的實驗,通過實驗、觀察、分析綜合,尋找出問題的答案。
激疑教學法
“學者須疑”。疑,是深入探究知識的起點,有疑才能有問,才能有“究”,有疑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激疑教學法就是根據張載的這一教育思想,教師在教學中運用懸念、導謬、極端、串聯、排謬、反問、比較、轉化、遞進等激疑方法巧設問題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使“有疑——釋疑”的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獲取知識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