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疑的方法有:懸念激疑法、導謬激疑法、極端激疑法和串聯激疑法。
教例—
關於懸念激疑法對於教學中的重點、難點之處,教師巧設問題,使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引起懸念,從而迫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時時注意,處處留神,尋覓答案,以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
如小學自然《凸透鏡》教學片斷:
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是用什麼方法取火的?
生:用火柴,打火機……
師:如果我隻給你一塊“玻璃”你能否取火?
生:……
由於教師的這一問題,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距甚遠,故而對所要學習的新知識產生懸念,為此學生的注意力特別集中,學習積極性也非常高漲。當學生在實習實驗的過程中,弄懂了凸透鏡具有聚光的原理時,於是恍然大悟,得出:“原來是這樣”的滿意回答。
教例二
來於導謬激疑法教師根據學生對一些似乎淺而易懂的原理或道理,往往一目十行,不求甚解,因而造成一知半解,甚至發生了誤解的心理特征,抓住容易誤解之處,設疑問,讓學生接觸謬誤,通過議論使學生恍然大悟。
如小學自然《水蒸氣的凝結(一)》教學片斷:
師:早晨我們在湖麵上看到的那層白氣是什麼東西?
生:水蒸氣。
師:水蒸氣是怎樣形成的?
生:液態水受熱後成為氣態水。
師:中午太陽直射湖麵,你們有沒有看到湖麵上有一層白氣?
生:沒有。
師:中午的溫度比早晨高,照此中午湖麵上的白氣比早晨應更多,可為什麼中午時反而沒有白氣呢?
生:那麼白氣是什麼東西呢?它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教師讓學生實驗操作,在一個大口瓶裏倒入少量不冒白氣的溫水,用一塊冰去接近瓶口,反複實驗,讓學生觀察思考。
生:我知道了,這白氣是水蒸氣受冷形成的。
師:說得好,原來瓶口附近就充滿水蒸氣,當受冷後就凝結成許多小水珠變成白氣,這白氣我們叫它“霧”。
情境激勵法
這種方法是由上海靜安一小教師吳森逸從實踐中提煉出來的。它主要從學科的特點與小學的心理特征出發,根據新授知識的需要,精心創設教學情境,開展課堂智力激勵,以激發學生探討知識的熱情。運用這種教學法應遵循三條原則:(1)以問題意識觀察具體事物;(2)在觀察中逐步提出設想,並使之成為指示學生探索研究的方麵;(3)不斷將設想與具體事物對照修正,經過分析、綜合的思考,形成符合客觀事物的概念。
教例
教師在授自然課《認識岩石的方法》時,可創設如下教學情境:
教師:(手中出示一塊岩石問)這是什麼?
學生:石頭。
教師:應該叫什麼?
學生:應該叫岩石。
教師:對!從今天起,我們應該用科學語言來表達,它應該叫岩石。你們知道人類為什麼要研究岩石嗎?
學生:為了尋找埋藏在地下的礦產,了解岩石的特點,能更好地為人類生活服務。岩石中還有不少古代動植物的化石,它能幫助我們了解地球曆史和史前的生物。
教師:說的真好!是呀,人類研究岩石的意義是很大的,但是,要研究岩石,首先就得認識、了解岩石。這就需要依靠一定的方法,我們今天就要學習認識岩石的方法。
探究—研討教學法
這種方法是當代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蘭本達所倡導的。他把教學過程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探究。教師在開始上課時,先發給學生一些經精心設計、與所學的概念相聯係的現實材料,讓學生自己去擺弄和操作,使學生通過對這些具體實在的材料進行探究,從而感知材料中與科學概念有關的結構。第二階段是研討。即在學生探究的基礎上,組織學生研討,讓學生講出自己在探究中的發現,通過同學之間的分析、交流,集中大家的智慧,使每個學生所獲得的形象豐滿、完整,使探究中所觀察到的形象內化成概念。由此可以看出,“探究”實際上是學生對事物的感性認識階段,“研討”則是學生對事物的理性認識階段。探究越充分,研討效果會越好;研討越深入,建立的概念越準確。
教例一
為了讓學生獲得植物根的知識,上課前,教師布置學生搜集各種植物的根的標本。上課後,教師先讓學生取出芫荽的根進行觀察,提問題讓學生討論後回答:這一棵芫荽的所有根粗細一樣嗎?長短一樣嗎?學生一一回答後,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出:像這樣的根粗細不一樣,長短不一樣,叫直根。最後讓學生想一想,哪些植物的根是直根。教師再讓學生取出大蔥的的根進行觀察,同樣提問題讓學生討論後回答:這一棵大蔥的所有根粗細一樣嗎?長短一樣嗎?這樣的根像什麼?學生一一回答後,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出:像這樣的根粗細一樣,長短一樣,像人的胡須一樣,叫須根。最後讓學生想一想,哪些植物的根是須根。
教例二
無種子植物的繁殖
一、利用材料,組織探究
課前把事先準備好的月季、金銀花、夾竹桃、菊花、大蒜、薑、天竺葵、葡萄和桑樹等植物莖杆發給兩個小組。要求學生探究:
1.認識這些植物的名稱。
2.哪些植物會開花,哪些植物不開花?
3.哪些植物開花不結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