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自然教學(1)(3 / 3)

4.不結果實的植物怎樣繁殖後代呢?

二、發現問題,進行研討

先引導學生根據發現的問題去分析推測無種子的植物怎樣生根、發芽、長枝葉。再指導學生研討月季、金銀花和菊花等植物莖杆上有什麼共同特點,發現它們莖杆上的節會長須根,找到沒有種子的植物用它的莖杆或地下莖繁殖後代的原因。

三、分組實踐,插扡訓練

把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自己動手準備花壇、花盆等扡插園地。用剪刀把莖杆剪成40厘米長,斜插入土壤15厘米,保留2—3個芽露在地麵。經常保持土壤疏鬆潮濕,讓學生觀察成活的過程。

教例三

四年級學生學習細胞單元的收獲(以下是甲、乙兩位學生在探究——研討法教學後自由書麵彙報的記載)甲:我從《細胞》課上學到的——我學到了洋蔥細胞有時候是不同的。

我也學到了酵母細胞會繁殖。

我懂得了細胞的形狀各不相同。

我知道了洋蔥是有好多種細胞構成的。

我學到了怎樣用頭發絲去量細胞的大小。

一個洋蔥細胞有時像磚牆,鐵絲網及其它形狀。

我知道了酵母細胞很小。

我知道染色劑能幫助更清楚地看細胞。

乙:用一段頭發當尺去量細胞。

一定要保持載片或顯微鏡幹淨。

使用小功率的(顯微鏡)看見小一點,不很仔細;使用大一點功率的能看得大一點,更仔細一點。

細胞大小,形狀各不相同。

教例四

如1991年版小學第二冊自然《魚》一課的教學。

一、有層次地提供實物材料,指導學生探究方向。教師先給每組學生提供第一組材料(敞口瓶一隻、魚一條、魚食三包),邊說:“你們想知道魚類的肌體結構和它的習性嗎?”學生有的目不轉睛地看著魚吐氣泡,探究魚的呼吸;有的津津有味地喂魚餌,探究魚的吞食;有的揪住魚鰭,探究魚的運動。再提供第二組探究材料(鑷子、剪刀、薄膜紙各一件、細線若幹條),邊說:“你們也許用得著這些東西吧!”學生有的用鑷子掀開魚的鰓蓋,探究魚腮的構造;有的用線把魚捆起來,探究魚的尾鰭的功能;有的用剪刀剖開魚肚,探究魚沉浮的奧秘。

二、有重點地組織研討,幫助學生得出科學概念。對“魚的呼吸”這一教材學生是這樣討論的。

生:我看到魚有嘴和鼻子,而且嘴裏不斷地吐著氣泡,我想它一定跟我們人差不多,是用嘴和鼻子呼吸的。

生:隨著魚嘴一開一閉,魚的鰓蓋也跟著一扇一扇的,魚腮上有許多像核齒一樣的鰓片,而且鰓和嘴相近,因此我認為魚是用嘴和腮呼吸的。

三、有條理地做好研討記錄,啟示學生課餘自覺發現。請看學生探究記錄:

1.魚的表麵覆蓋著鱗片,起潤滑和保溫作用。魚體兩側各有一條虛線,不知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2.鰭是魚的運動器官,起著推動魚前進、拐彎和保持穩定的作用,好像船上的槳和舵。

3.魚有嘴、鼻和眼,不知有沒有耳朵?

4.鰾可以控製魚體在水中的沉浮。

5.魚是產卵繁殖的,但不知怎樣孵出小魚的。

教例五

在一次有關“太陽能”的課中,教師要讓學生建立這樣一個概念:“表麵顏色不同的物體,接受太陽輻射能的能力不同。”教師上課發給學生的材料包括一個裝有1500瓦燈泡的簡易台燈,三個用泡沫材料製作的小房子,房頂顏色分別為黑、銀白、透明三種,三支溫度計等。

學生都拿到材料後,教師隻講一句話:“根據這些材料你們能發現什麼?”學生開始興致勃勃地撥弄、操縱手頭材料,教學進入探究階段。小房子上有溫度計能插入的小口,這很快引起學生的注意。他們把三個溫度計分別插入三個小房子內,並把它們放在燈旁,看在燈光的照射下,溫度計的水銀柱會有什麼變化。這時,學生會發現三個房子裏溫度計的溫度不同。

這時,教師可讓學生說出各自的發現,並對觀察到的現象作出解釋,從而把教學引入研討階段,經過相互補充和啟發以及教師的點撥,學生們終於認識到:“表麵顏色不同的物體,接受太陽輻射能的能力不同”,從而完成了教學任務。

五段教學法

五段教學法是在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提出的四階段理論——說明、聯想、係統、方法之後,由他的學生戚勒和萊因加工而成。所謂五段是指:

1.預備——用回答問題的方式,使學生回憶過去的經驗和有關事實,為學習新教材做準備。並說明學習目的,使學生知道所要解決的問題,從而產生一種期待解決問題的心理。

2.提示——教師提出新教材或一些事實讓學生觀察。

3.比較——用問答討論的方法,把提示的材料加以分析說明,然後與舊經驗相比較,分類並加以排列,找出相同和不同之處。

4.總結——把分析比較的結果,綜合概括成原則或結論。

5.應用——給學生習題,讓學生應用所得的原則或知識結論來解決問題,使他們對新知識、新原理有更新的了解,並驗證其正確性。

這種教學方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有助於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因而曾在各國風行一時。

教例一

小學自然《日蝕和月蝕》教學片斷:

1.預備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