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自然教學(2)(2 / 3)

創設直觀情境

創設直觀情境就是為學生提供生動而鮮明,可供直接感知的具體事物,讓學生對所要研究的自然現象,先有個生動具體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認識事物的本質,形成正確的概念,從而導入新課。

如,《水的蒸發和沸騰》一課,一開始,教師用濕毛巾在黑板上寫一個大大的“水”字,然後讓學生觀察“水”字有什麼變化。學生觀察後說:“水慢慢幹了,字也不見了。”這時,教師就告訴學生:“水慢慢幹了的現象叫做蒸發。”在學生初步形成“蒸發”這一概念後,教師揭示課題,進行新課教學。

又如,《摩擦和阻力》一課,教師一開始出示兩塊木板,邊做摩擦動作邊問:“老師在幹什麼呢?”通過實物演示,學生對摩擦有了具體的感知,為新課教學做了鋪墊。

1.直觀演示情境

在自然課教學過程中,為了引起學生的遐想,啟迪學生的思維,設計演示一些簡單明了的實驗,也是一種活躍課堂氣氛,激起學生好奇心,提高其學習積極性的教學方式。如在教學《什麼力量使大氣流動成風》一課時,先作演示:在一個密封的方箱裏,布置有小屋和小樹,箱的左側下方開一個小圓洞,箱頂右方也開個小圓洞並套一截竹筒。右下方放一支蠟燭。實驗時先在“小屋”裏燃起一支香,這時煙從“小屋”的煙囪裏冒出來,豎直而上,“樹”

也靜止不動,說明箱裏沒有“風”。接著點燃蠟燭,不一會,箱裏產生了“風”,煙被“風”吹向一邊,“樹”也被“風”刮得不停地搖動。箱裏的風是怎樣形成的呢?這個問題一下子抓住了兒童的心,他們急著要揭開自然現象的奧秘。又如在教學《水域的汙染和保護》一課時,老師在原來透明晶亮的水裏滴入幾滴黑墨水,水變髒了,老師告訴學生:這就是“汙染”,學生的頭腦裏對“汙染”留下了強烈的印象,因此對受到汙染的江河水不能直接飲用的道理易於接受,通過這樣一個小演示學生很快地懂得水受到汙染的嚴重性,為下麵的教學鋪平了道路。

2.插圖描繪情境

小學生的思維和記憶大都依賴於具體的感性材料,利用課本插圖或教學掛圖、漫畫等,結合教師生動的講述進行教學是情境教學的重要的形式。如教學《記載地球曆史的萬卷書》一課,教師先引導學生看書上的彩圖“梵淨山蘑菇岩”,它確實象一部厚厚的“書”放在高處,那一層層的岩石就象一頁頁的書清晰可見,“書”裏雖然沒有文字,但它的確確記載著地球曆史的很多事情。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的求知欲不言而喻。又如《負重的地球》一課,課文中有一幅漫畫,把地球比作一輛公共汽車,車上擠滿了乘客,車外還有許多人往裏擠,地球驚呼:“我開不動了!”這種生動的境象引導學生思考的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

3.觀察實驗情境

學生對自然事物的發現、了解和認識離不開實踐活動。在教學中,讓他們置身於實際的環境中,通過觀察實驗親自接觸實物,看一看、聽一聽、聞一聞、摸一摸、嚐一嚐、動一動,這樣會誘發他們的好奇心,主動地去探索知識。如上《魚》這一課時,給每個實驗小組的學生準備一個魚缸,當學生看到幾條魚在水裏自由自在地遊動時,便產生極大的興趣,盡管魚對他們並不陌生。“魚為什麼能在水裏遊而不會淹死?”“魚靠什麼上浮下沉?”“魚身上的鰭有什麼用?”……這類問題便自然地產生。在老師的指點下,他們經過觀察,動手解剖,道道疑問一一解開,教學收到極好的效果。又如上《怎樣認識物體(二)——空氣》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認識“我們周圍存在空氣”,可以設計這樣一組實驗:

①老師說:你們能感覺到空氣的存在嗎?老師可以讓你們感覺到。接著老師把一個氣球吹大,氣球裏充滿了空氣,然後對著學生的臉放氣,學生體驗到了空氣衝在臉上的感覺。

②空氣摸得著嗎?我們來想個辦法摸一摸空氣好嗎?學生聽了一定會感到驚奇。老師拿出一個塑料袋,張開袋口在空中一兜,然後捏緊袋口,告訴學生:袋裏裝滿了空氣,現在你們可以隔著塑料袋去摸摸裏麵的空氣了。

③空氣能抓得住嗎?我能抓住空氣,你們相信嗎?學生會感到懷疑。老師手握空拳,浸入水中,慢慢放開拳頭。隻見他手裏冒出了幾個氣泡,學生驚喜地發現老師確實抓住了空氣。他們也會爭先恐後地去仿做。

④磚頭裏有空氣嗎?學生有的說有,有的說沒有,老師就讓他們把磚頭放入水中,當他們看到從磚頭中冒出一連串的氣泡,就會認識到磚頭中也有空氣。通過這樣一係列的提出問題——誘發疑問——實驗觀察,使學生沉浸在探索知識的熱望之中,使本來是看不見、摸不著、抓不住的空氣,變成了實實在在的具體的東西。學生學得愉快,學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