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卵→幼蠶→蠶蛹→蠶蛾→蠶卵
6.概括式板書
這種板書能使教學內容更精練、簡明醒目、層次分明、重點突出,所列知識學生容易掌握。
如第六冊《形形色色的植物》:
植物種子植物(開花、結果)沒有種子的植物(不開花、不結果)蕨類植物:有根、莖、葉苔蘚植物:有莖葉,根是假根藻類植物:無莖、葉的區別,有假根含葉綠素菌類植物:無根、莖、葉的區別,不含葉綠素7.線索式板書這種板書能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根據板書的線索有一個完整的認識,養成對事物進行綜合的能力。如第六冊《生物的進化》。
以上是自然課常見的幾種板書形式,平時在教學中應以教學目的和任務為出發點,結合課文內容靈活運用,切不可機械地套用某種形式。
自然課中穿插遊戲教學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動,注意力難以持久地集中,又易被新鮮事物吸引,這是他們典型的童性特征。
他們學習的動機取決於對學習的內容是否有興趣,遊戲本身就具有濃厚的趣味性。“玩”其實是一種自發的探索。在自然教學中,設計一些趣味性和益智性的遊戲,對學生知識的鞏固。技能的培養,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遊戲法可以用如下形式展開。
觀察實驗在觀察實驗中穿插一些遊戲活動,讓學生主動地獲取生動的感性知識。如講《蝸牛》一課,我把學生從學校捕捉回來的大大小小的蝸牛分配給每組學生,告訴他們進行一個“蝸牛運動會”,項目有“走鋼絲”、“爬筆杆”、“攀書壁”、“100毫米賽跑”、“越障礙”。遊戲規則是:每一個項目都要注意觀察蝸牛的身體是怎樣運動的?在這種積極認真的參與下,學生很訣就完成了對他們“隊員”身上的特征以及行為特點的了解過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特別是對蝸牛的兩對觸角感知較深。有的說它們像可以伸縮的天線,後麵那對長的像眼睛,柔軟濕潤的身體像吸盆;有的說它們爬行時身體像一張柔軟的毯子慢慢磨著前行。觀察的目的已達到,這時應告訴學生蝸牛的兩對角叫觸角。後麵那對長些的角的頂端確實是它們的眼睛。不過視力不好,看不清東西,它們是靠觸角來感觸外界的。學生形象生動的比喻隻有在他們全身心投入觀察後,才表達得出來。這種溶進了自己思想的活動的認知、記憶是深刻的,同時也鍛煉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並為今後研究動物形態特征和生活習性打下基礎。
模擬,模仿模擬可以說是一種對自然界中物體、現象的縮小。把它置於課堂。讓學生通過眼、腦、手、耳等身體器官來感觀,具有很強的直觀性。他們既感到新奇有趣,又容易親近,在操作模擬中,有種“原來如此”恍然大悟的感覺。
《影子》、《橋》、《捆支架》等都是利用學生最熟悉的東西來進行模擬的,讓他們能看得見,摸得著,人人都想動手試一試。模擬太陽底下物體影子產生的原因,用一支手電筒,一張白紙,一支鉛筆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做到。在做之前,教師幫學生定出方位,在白紙上標出東西南北。學生們很快會發現當鉛筆隻有在電簡光照射的範圍內時,鉛筆的影子才會出現,即影子產生的條件要有光,有物體擋住光。而且還發現影子的長短與“太陽”照射的角度有關,當“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