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自然教學(3)(3 / 3)

從東邊的“地平線”慢慢升起,繞著筆照一個半圓,在西邊的“地平線”落下,就發現一天中影子的變化是有規律的,而這種規律在方尺之內通過學生反複幾次實驗很容易總結出來。這種效果如身臨其境,比單純的到外麵踏影子、測試影子的變化,更具完整性和立體感。更好地培養了他們的空間想象力。

模仿在教學中能幫助學生用自己的身體語言來恰如其分地把握事物的特征,促使他們對身邊的事物留心觀察和體會。

比賽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競爭意識和應變能力?

可以通過比賽來訓練。

《浮和沉》一課以船模比賽的形式比出能力的高低。材料:橡皮泥、黃豆,看哪一組最先使橡皮泥浮起來?哪一組的“船”裝的黃豆最多?第一名獎一麵小紅旗。在老師的鼓動下,學生們立即進入“作戰”

狀態,相互配合,齊心協力。在這種熱烈的場合裏,學生的思維被激活,腦筋也動得快。教師巡視時把每組的情況彙報給大家以形成你追我趕的局麵,最後請第一名的組員為大家示範。在這個遊戲中,學生的動手技巧能力得到了鍛煉,如有的組船雖然做得又薄又大。但放豆時沒有注意小心輕放而進水,導致前功盡棄;有的組捏成幾隻船分開裝;有的捏成動物形狀等。

對於那些失敗的學生和有創造性的學生,都應給予肯定和鼓勵,這對啟迪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有好處。

在比賽過程中,學生是通過自我摸索、研究、比較才發現橡皮泥捏得越薄,體積越大,裝的黃豆就越多,這也為今後學習物體浮沉和船的原理打下感性的基礎。

此外,還可以利用學過的知識結合圖片和投影進行自然知識的競賽,以組為單位,分組累計分數,設自選題、搶答題、冒險題等,有獎有懲,學生感到很過癮。從中也可檢測他們對知識掌握的熟練程度,以期達到群體共同識記、豐富知識、開發智力的目的。

自然教學要創設使兒童多思的環境

小學自然是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一門主要學科。在教學中要充分運用兒童的各種感宮,在感知自然事物和現象的基礎上,指導兒童進行抽象概括形成科學概念,進而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另外,還要創設使學生多思、願思、會思、善思的環境和條件,使之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思維習慣。

以保證啟蒙目標的實現。對如何創設多思的環境,我們是從如下幾方麵著手進行的。

(一)在觀察中巧設問題引思

觀察能力是個體認識客觀世界的窗口,巧妙地利用觀察活動設計能引發學生思維的問題,是培養良好思維品質、保證啟蒙目標實現的開端。教學中一定要針對學生實際,巧設問題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引導學生步入認識客觀事物的科學之路。例如,在《植物的莖》的教學中,通過學生的具體觀察、辨析,認識到莖的主要特征:莖上有葉、有芽、有節,葉和芽都長在節上。這時,教師引思提出:“莖是不是都生長在地上?”“莖也有長在地下的(如藕、薑、荸芥等),你能根據所學知識觀察說明它們為什麼是莖而不是根嗎?”這樣就可以把學生引入對莖的認識的進一步觀察思考之中。

(二)在實驗中抓住關鍵導思

實驗能力是小學自然教學培養的重要能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