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自然教學(4)(1 / 3)

通過實驗,學生可以初步學到了解世界、認識事物的科學方法。這是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認識事物方法的基本途徑,也是啟蒙的關鍵環節。所以教學中要圍繞關鍵導思,使學生在不斷的思維活動中認識事物的本質,掌握科學的方法。如在《水的壓力和浮力》一課的實驗中,抓住“沉沒在水裏的物體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這一學生非常容易發生誤解的問題,讓學生設計證明結論的實驗方法:“你能想出一個證明沉到水裏的物體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的方法嗎?”進而通過指導學生觀察實驗,進行分析、比較、歸納,概括出物體在水中的浮沉規律(不要求掌握阿基米德定律,隻要能用他們自己的語言說明“比水重的物體要下沉,比水輕的物體才能浮著,但不論沉、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即可)。這樣在實驗的關鍵環節處設計問題,就可以啟導學生深入思考,探討、研究問題,揭示事物的本質屬性,收到在思考中掌握科學的方法的功效。

(三)在表述中重視邏輯推理——細思

不論在觀察實驗活動中,還是在動手製作及創造活動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如何?思維方向、思維方法是否正確?是否符合邏輯?教師都需要通過學生的語言表達來了解,以便及時給予指導。所以教學中應要求學生對所思及所做的依據和道理進行表述,通過表述,來培養思維能力。例如,在認識土壤成份的分析過程中,讓學生根據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運用已有知識進行推理,使之通過“細思”,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通過“你是怎麼知道土壤由沙、粘土、水、空氣、腐殖質、能溶於水的東西(主要是鹽類)等成分構成的”的討論,讓學生掌握認識土壤成分的推理方法和依據,達到培養學生運用邏輯推理進行“細思”的目的。

(四)在製作活動中啟思

製作活動不僅具有培養操作技能之功用而且有創造、思維等多重功用。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及時啟思以期發揮多重效益。例如,啟發學生分析製作的成功(失敗)原因,使之進一步掌握製作原理和技能,啟發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去設計去創造——“看誰能用學過的磁鐵知識設計一個好玩的玩具”,“誰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感到不方便的問題”等,給學生以更多的想象、創造、製作的機會,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在製作中啟發學生運用數學知識整理實驗數據、分析實驗結果、提高製作精度等,增強學生學好基礎課的興趣。

(五)結合想象及創造活動激思

想象及創造活動是自然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學中一定要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設置使學生能夠充分展開想象和進行創造活動的條件和環境,激起學生創造的火花,使思維處於極佳的興奮狀態。並通過交流、討論、設計、實驗、製作、總結等,使創造火花得以保持和光大。例如,結合教學中能夠展開想象和進行創造活動的教學內容設計讓學生想象、創造的環節,或開設想象、創造課等,激勵學生去想象去創造。

(六)抓住靈感理思

教學中不僅要利用一切機會讓學生開動腦筋,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和創造性意見,而且還要在創造想象的基礎上及時指導學生捕捉住靈感理思——運用已有知識和邏輯推理的方法分析自己想法是否有可能實現。對可行的要及時指導其進行認真沒計,以便使學生的合理想法有可能變為現實。例如學習電磁鐵知識後,學生可能發出“電磁鐵真好玩”的感歎,教師就可因勢利導讓學生設計一個電磁鐵玩具(或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