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提出設計思想後教師就要指導其運用所學知識推敲設計的可行性,一旦可行就鼓勵其討諸實施。如果不行也要指導學生弄清不行的原因並修改設計中的不合理部分,變不行為行保持創造熱情,這樣經常指導學生對身邊的事物及現象進行觀察提出自己的想法,並用已學知識(或未學卻可在教師指導下弄明白的知識)在教師指導下分析、思考,並進行創造性設計。
這樣可以使學生養成不斷對自己所獲的靈感進行理思的習慣,從而達到發展能力培養良好思維品質的目的。
讓學生主動發展
有幸看了一位美國教師給小學生上的一堂自然常識課——蚯蚓的教學片斷,頗受啟迪。
一上課,老師宣布這節課講“蚯蚓”,隨即讓學生每人準備一張紙。孩子們捏著紙片紛紛去取蚯蚓,許多蚯蚓從紙片上滑落到地上。孩子們有的推桌子,有的挪椅子,彎腰去抓蚯蚓,整個教室頓時亂成一團。而教師卻隻是站在講台上冷眼旁觀,一言不發。待孩子們抓到蚯蚓回到座位上,老師才開始第二個教學環節。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一下,蚯蚓的外形有什麼特點?看誰能說得比較完整。(經過片刻觀察,孩子們開始踴躍舉手回答。)生1:雖然看不見蚯蚓有腳但它會爬。
生2:不對,蚯蚓不是爬,是蠕動。
師:對。
生:蚯蚓是環節動物,身上一圈一圈的。
師:說得不錯,請同學們繼續。
生:它身體貼著地麵的部分是毛茸茸的。
師:對,你觀察得很仔細。
生:老師,我剛才把蚯蚓放在嘴裏嚐了嚐,有鹹味。
師:是嘛?我很佩服你。
生:老師,我用刀把蚯蚓切成了兩
段,它還在蠕動,說明它生命力很強。
師(很激昂):完全正確!
多麼生動有趣的自然常識課!其精采之處在於教師從激發學生的興趣入手,充分調動了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全麵地發展,這種做法,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自然教學的幾種實驗類型
一、觀察分析型實驗
這一類型的實驗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歸納能力。通過實驗,分析物體內部結構,分析物質成分的構成,或通過對比實驗,發現規律,或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分析、比較,得出結論。例如教學《果實的共同特征》時,讓學生解剖多種果實,認真觀察果實的內部構造,認識到植物的果實雖然它們大小不一,形色各異,但它們都有“籽”和“皮”。最後得出“凡是果實都包含有種子和果皮”的結論。《氧氣》中的氧氣能支持燃燒的實驗也屬於這種類型。這類實驗由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去觀察事物,討論分析它的特點,最後得出結論。
二、誘發性實驗
這類實驗較常出現於一節課的開頭,能起到“引人人勝”的功效。大部分用於演示實驗,能給學生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探究欲望。由於誘發性實驗在一節課中有其特有的作用,所以要求實驗必須做到絕對的成功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在做實驗之前要試做一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確保實驗成功。如教學《大氣的壓力》,課始演示實驗教師手拿一個裝滿水的玻璃杯,杯口用浸濕的硬紙片蓋住。用手按住紙片,把杯子倒過來或側轉,盡管此時鬆開手,紙片也不會掉下來,杯裏的水也流不出。學生看到這一現象,就會帶著“一定有一種什麼力托住紙片使它不會落下?”的疑問進入新裸,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