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操作性實驗
操作性實驗是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實驗,掌握基本實驗的操作步驟和要求,有利於學生正確掌握實驗的基本功,有利於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細致、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在做實驗之前教師先要講清實驗的要領,並且要正確進行示範,然後才讓學生操作。點燃酒精燈、熄滅酒精燈、正確使用溫度計給物體測量溫度等都是屬於操作技能性實驗。如教學《水的淨化》一課,通過用濾紙過濾的方法除去水中不易溶於水的雜質時,我們可以先用掛圖向學生講清濾紙的折法和要注意的“三靠一緊貼”
的要領,並在講桌上演示實驗,最後才讓學生分組實驗。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正確的實驗方法和習慣。
四、探究性實驗
探究性實驗是一種實驗在前、結論在後的研究方法,是要大力提倡的方法,是實驗改革的趨勢。它重點是培養學生的歸納推理能力和創造能力。這類實驗讓學生運用有結構的材料自行實驗,在“玩”中探究規律性的東西。如《輪軸》一課讓學生自己動手去發現輪軸的作用,去發現怎樣做省力,怎樣才費力。學生實驗時根據手中的感覺,不斷地改變使用方法,就會得出“用輪帶動軸時省力,輪越大,軸越小,越省力;用軸帶動輪時費力,軸越細,越費力。”由於探究性實驗主要讓學生自己觀察、測量得出規律,所以做探究性實驗時教師不能包辦代替而應明確提出要求後,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智慧才能,依靠集體的力量來完成實驗。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去幫助那些較差的小組完成實驗。在實驗小結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驗情況做好分析歸納,強化知識要點。
五、驗證性實驗
認識自然現象的科學方法是“通過觀察發現問題,經過思考做出假設,設計實驗進行驗證,最後得到經過實驗驗證的科學結論”。這也是科學認識的基本程序。這種實驗就是由學生發現問題,進行假設後,在教師的啟發、指導下,用實驗來檢驗假設是否成立。例如《根的作用》一課通過做實驗來檢驗“植物是用根來喝水的”就屬於這一類型。我們把有幾片葉的豆苗插入裝水的試管中,根全部侵入水中,讓葉留在管外,管口要用橡皮塞封緊並塗上凡士油封閉,置於陽光下照射半個小時後,就可見到水麵下降。用這實驗就能說明水是被植物的根吸收了,驗證了植物用根“喝水”的結論。通過實驗,學生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六、模擬實驗
模擬實驗是教師通過演示實驗手段,模擬再現自然條件下發生的各種現象,從而研究自然規律。如《雨和雪》一課中,我們用加熱燒杯使水沸騰,冒出大量的“白氣”在空氣中遇冷,凝成小水珠(浮在空中成為“雲”),再逐漸聚合形成大的水滴,落下來成為雨的方法來做模擬雨的形成試驗,讓學生獲得直觀的感性認識。
七、課外鞏固性實驗
課外鞏固性實驗是讓學生運用課堂上學過的知識,根據教師的布置要求用一些簡單的器材獨立進行的實驗,以培養學生將知識應用於實踐的能力和獨立實驗能力,同時也培養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和創造能力。課後鞏固性實驗擴展了實驗環境,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自然、研究自然的積極性。但是鞏固性實驗要注意必須是絕對安全的才可以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