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技能教學(1)(2 / 3)

情境教學法在語文課和思想品德課比較常用。在語文課使用的具體步驟:第一階段,在閱讀教學中,創設情境,把“言”和“形”結合起來,進行片斷的語言訓練;第二階段,通過“觀察情境教作文”,使學生加深體驗,展開聯想,構思陳述,促使他們情動而辭發;第三階段,通過“生活顯示情境,實物演示情境,音樂渲染情境,圖畫再現情境,扮演體會情境,語言描述情境”六種不同途徑,創設和教材有關的情境,進行美感教育;第四階段,運用“形式上的新異性,內容上的實踐性,方法上的啟發性”情境教學三原則,進一步促進學生整體發展,有效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情境教學法之所以能產生良好的效果,就是因為它能喚起相應的情感,而情感又能加強學習效果。情境教學法還能通過多種信息渠道影響學生。運用情境教學法要注意:情境要新穎;要根據教師和學生特點選擇情境類型;當學生離開情境同樣可以有效地學習時,就沒有必要給學生創設情境進行教學。

教例

如音樂課,創設想象感受情境:在欣賞小學課本《漁舟唱晚》這支古箏獨奏曲時,此曲第三部分快板的一連串下行模進音型:

聽完這一段時,讓學生談各自的感受。有的會說:“這好像魚兒在潛水,尋找美麗的水底世界。”有的會說:“是描寫夕陽西下,湖麵上夕陽和群山的倒影在微風中輕輕波動。”有的會說:“這是漁舟滿載豐收的果實漸漸遠去。”還有的會說:“好像表現蕩槳、搖櫓和浪花飛濺的一種動態美。”同樣一首樂曲,學生根據自己所具有的表象,對某一樂曲所描述的音樂形象有著不同的想象,感受到不同的情境。

現行中小學音樂課本大部分的歌曲和欣賞都描述具體的音樂形象,當學生掌握後,運用音樂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無論是表演,還是舞蹈,既是想象和感受的過程,也是給學生創造模擬情境的有效途徑。

我國曆史上有一則“成連學琴”的故事,伯牙拜成連學琴,三年後,成連編成了一部《高山流水》的樂曲。伯牙演奏此曲,雖然音調很準,但表現不出高山流水的氣魄,於是成連將伯牙帶到東海的一個島上,自己卻劃著船走了。伯牙一個人留在島上,見到的是“海水洶湧”

“山林杳渺”;耳邊隻有大自然深邃美妙的音響,於是麵對大海,鼓琴而歌。十天後,成連來了,再聽伯牙彈奏的《高山流水》,那真是“聳高而激蕩,如江水奔騰無羈。”

柯達伊教學法

這種方法是匈牙利的音樂教育家、作曲家佐爾丹·柯達伊(1882—1967)倡導的幼兒音樂教學法。

柯達伊以兒歌、民歌和大作曲家的音樂作品為教材,采用首調視唱體係、節奏——時值音節和柯爾文手勢等工具,按照兒童自然發展的進程,從小三度進而至於五聲音階中的各音,再到大小調式的整個音階進行教學。這樣的音樂教學,符合兒童心理和動作技能發展的規律,有助於激發兒童學習音樂的興趣,較好地發展音樂才能。當他們看到總譜時,就能想象出聲音,並能像閱讀和書寫文字那樣流利地識譜和記譜。

柯達伊教學法的全過程自始至終為了將學生培養成熱愛祖國、熟悉自己民族音樂語言的有較全麵音樂修養的一代新人。其教法既符合兒童自然發展的法則,有很強的序列性,又是一個交錯綜合的有機整體。

柯達伊教學法結合積極的音樂活動來進行。在唱遊、律動、齊唱、輪唱、合唱及學習匈牙利民族和世界優秀音樂作品的沃土之中,他非常重視歌唱教學,認為孩子的歌唱和說話是同樣自然,通過這樣一個人人都能進行的切實可行、容易奏效的活動,使每個人的歌喉更臻於完美;唱歌可以使音樂知識更深入人心;合唱可以培養訓練多聲部聽覺;有團結、教育作用。

柯達伊認為,兒童學習音樂不應是謀生的手段,而應是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他為普及全民的音樂教育設計了許多形象直觀、切合實際的教學手段。如首調唱、手勢唱名。節奏時值字節讀法、節奏及唱名簡記法等。

教例

五聲音階教學。第一步,小三度(so-mi)。第二步,La及其與So和Mi形成的音程。第三步,大調式的主音Do及其Mi、So和La組成的音程。第四步,Re。第五步,高八度的Do。第六步,半音Fa和Si。

節奏教學。選擇一個與法國視唱練耳中所用的體係相似的音樂係統,即四分音符為ta,八分音符為ti。這些音節不是音名,隻代表時值。教學時隻用符幹,四分音符用|,|,八分音符用,。除二分音符和全音符外,在讀出節奏時都無需符頭。

柯達伊教學法中的手勢唱名法。在視唱教學中把音階:doremifasolaxido分別用手不同的高度和手掌各種變化來表示。

這樣形象直觀眼看嘴唱,容易被學生接受,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提高反映能力。又如節奏與唱名簡記法:不用五線譜就可以把音的高低、長短表示出來,學習時比較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