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形象分析歌詞導入法和範唱導入法,也是較好的導入方法。隻要我們不斷地實踐和探索,就一定能設計出更多更好的新課導入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活潑。
小學音樂欣賞的十一種方法
音樂課教學內容包括:發聲、視唱、唱歌、音樂知識、欣賞五個方麵。欣賞教學是完成整個音樂教學任務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通過欣賞教學,可以逐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濃厚興趣,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感覺、理解音樂的能力。
(1)明確欣賞教學目的。
欣賞教學,在於使學生感知和發現音樂的美(內容美與形式美)、發展音樂形象思維。如課本第一冊第八課欣賞《黃河大合唱》選曲時,應明確這樣三個目的:了解聲樂演唱形式、大合唱的體裁結構;了解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及其卓越貢獻;創作《黃河大合唱》的時代背景。學生對音樂的理解,一方麵靠欣賞,另一方麵靠素質。所以,欣賞也有純教學意義的,主要是為了豐富教育內容。
(2)欣賞內容的選擇與講述
在選擇欣賞課教材時,應做到以下幾點:①根據欣賞的目的、任務和欣賞內容,做到有的放矢;②多選中外著名的聲樂、器樂作品和我國民族民間音樂及各時代的代表作;③注意適合各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④盡可能注意到內容健康和形式的完美。
如欣賞北京教育學院編的中學課本第一冊第七課中的童聲合唱《少年、少年、祖國的春天》等歌曲時,在教學中除了完全正確的演唱和進行必要的歌唱方法訓練之外,還必須通過講述,來完成以下幾個方麵的任務:①人聲的分類;②詞、曲作者簡介;③什麼叫合唱,合唱有哪些演唱形式?④北京銀河少年合唱團簡介。
欣賞教學是音樂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養兒童對音樂的興趣、愛好及鑒賞能力。為了更好的上好欣賞課,南京市宇花小學沈克英老師在總結自己及其它教師經驗的基礎上,經過綜合與歸納,提出下列方法:
1.整體感覺的方法
指導兒童欣賞音樂,首先應從整體感受入手,這在欣賞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音樂具有一般不直接描繪形象的特點,但它通過情感的表現來體現形象。作品中音樂形象的塑造,是通過音的高低、節奏的疏密、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強弱及音色的濃淡等要素的對比反映出來。所以從總體上去感受,即聽音樂是怎樣開始的,如何進行,什麼旋律先出現,有幾個主題音調,在那兒過渡,上下二個聲部都要去聽等,才能使兒童初步感受到作品朦朧的美,直觀的美。這對兒童良好的欣賞習慣的養成及提高鑒賞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2.分段欣賞方法
分段欣賞是教學中的重要一環。在兒童對作品籠統感受的基礎上,分段欣賞的任務,則是引導兒童從每段不同的情緒、速度、力度、音色、和聲等要素來了解音樂是怎樣進行、構成、表現,哪裏是對比,哪裏是重複等。這樣就可以把兒童引進特定的意境中去,似看到什麼、聽到什麼,使兒童從中感受到喜怒哀樂,感受到音樂內在的美,同時也增長了知識。
3.提問式方法
在教學中可以運用提問題的形式來起學生的興趣。在提問題時必須注意兒童的年齡、心理特點和認識規律。比如低年級兒童,他們往往通過具體的事物來認識和了解客觀世界,因此提問題時要言簡意明、形象生動。比如欣賞一曲打擊樂“鴨子拌嘴”時,可提出“小朋友聽聽這段音樂像什麼動物走路?他們在幹什麼?”,這樣就把兒童的注意力引向了作品的內容。
4.討論式方法
欣賞一曲後進行討論這是較好的方法,它不僅可以使課堂氣氛活躍,還可以相互啟發,打開兒童想像的大門。討論中兒童講述對音樂的感受時,應引導兒童不能絕對化。如“叮咚”象聲詞,它既可表現流水的聲音,也可表現鐵捶敲石頭的聲音,還可表現“門鈴”的聲音等。
音樂不是攝影,音樂作品中體現出的音樂形象是通過音樂的要素表現出來的。任何一種情感都能產生不同的人物、事物,這就使得音樂具有概括性和相對的不確定性的特點。因此在討論時教師應靈活地因勢利導,幫助兒童準確地去感受音樂。
5.對比式方法
有比較才能鑒別。在欣賞中對比的範圍是很廣的,有題材、體裁、曲式等之間的對比,也有同一首作品各樂段之間的對比,還有同一種題材用不同樂器演奏的對比……從對比中兒童可以感覺到不同形式,不同風格的表現特色。這樣既可提高兒童對作品的感受程度,又可增加音樂知識。
6.選擇的方法
整個小學階段的欣賞要求側重於感官和感情的欣賞,基本上屬於對音樂的感性認識,怎樣去提高兒童的感受能力?在欣賞課中運用選擇的方法是可取的。比如三冊“跳圓舞曲的小貓”(管弦樂),為了幫助兒童輔捉住“貓”的音樂形象,欣賞時事先在黑板上畫上幾種叫住“貓”的音樂形象,欣賞時事先在黑板上畫上幾種叫聲對比明顯的動物,如“狗”“貓”“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