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技能教學(2)(2 / 3)

,讓兒童從音響中去選擇。另外還可運用“字詞選擇”的方法,引導學生在一定範圍內展開想象,這樣既可較好地使學生經過自己的體會與感覺,選擇準確的可表達樂曲的情感,又可降低教學難度,調動學習興趣。比如“情緒”選擇詞(把字詞定成卡片)活潑抒情歡快優美緊張激烈,在欣賞音樂時,兒童可以恰當選擇上述字詞來表達音樂的情緒,抒發自己的感覺。

7.懸念式方法

兒童階段求知欲強,往往表現在對事物的好奇上,根據這一心理特點,在欣賞中用懸念造成欣賞的動力,也就是先給學生一個“謎”,讓他們產生多種猜想,並急於想聽音樂來證實自己的想法,如:欣賞七冊“羊腸小道”(《大峽穀組曲》之三),先在黑板上畫上一條彎彎曲曲的線,這莫名其妙的線立即會引起學生的注意,他們腦海中會出現各咱猜想,是“蛇呀”

,還是“小河”?因而就吸引了兒童的注意力,他們迫切地希望知道:“這到底是什麼?”,這樣兒童的心理活動就指向了欣賞的對象。

8.進入角色的方法

低年級兒童活潑好動,注意力不易集中,但自我表現意識卻很強,特別樂意表現自己。抓住這個特點,在欣賞時讓音樂刺激聽覺,產生印象,就會很自然地進入角色。比如欣賞“龜兔賽跑”時,隨著音樂的節奏,旋律的起伏,兒童會做烏龜爬,免子跳的動作,用人體本身發自內心的感覺做出的動作來體驗描繪烏龜與兔子音樂的情感。但學生進入角色前,教師應向學生介紹動物的個性特點,來幫助兒童準確地把握角色。

9.直觀形象的方法

音樂作品中所表達的內容與情緒,隻有在欣賞過程中才能感受到。由於學生知識麵窄,他們不易理解作品的內涵,特別是低年級兒童,他們的思維帶有形象性的特點。根據這個特點,欣賞時運用直觀教具、掛圖,通過視覺形象的聯想,可以促進兒童對作品的理解與感受。比如“可愛的動物”中,當獅、貓、馬、蜂等音樂形象與動物形象同時出現時,就把聽覺與視覺結合起來,可促使兒童音樂思維的形象化,有助於發展音樂感受力。

10.聽與畫相結合的方法

音樂能否表現物體的色彩?這是音樂欣賞心理學上一個饒有興趣的問題。首先肯定的是,音樂形象能引起欣賞者對某種色彩的聯想,比如三冊專題欣賞“四季的歌”器樂演奏,當“冰場上”的音樂出現時,那歡快、優美的圓舞曲,描繪了溜冰場上,青少年在清澈透明的冰上世界盡情地馳騁。兒童頭腦中就會出現一片銀白色的色彩,有的學生能把已經感受到的色彩用畫筆、線條勾畫出來。如他們用綠色代表大地蘇醒,萬物生長的春天,用紅筆表示炎熱而茂盛的夏天,用金黃色把果實累累的秋天展現在眼前。這些五彩繽紛的畫麵,使音樂與色彩相映成趣,融圖畫與音樂為一體。

實踐證明,用具體的畫麵與色彩來自啟發兒童對音樂的想象,或者用音樂來啟發兒童對畫麵與色彩的想像,是有效的。

11.啟發聯想與想象的方法

欣賞是一種以聽覺、感知和聯想想像相結合的特殊的認識過程。“聯想”是一種心理現象,它發生在二種不同但又有相似因素的事物之間,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聽音樂時,往往會使我們聯想到聽覺以外的事物上,這就是聯想的結果。而想象是創造性的心理活動,它與聯想是密切聯係在一起的,它們是培養兒童創造性思維的基礎。在欣賞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性,啟發他們對音樂的豐富的想象力,引導他們能準確地體驗音樂情感。由於作品的音樂表現手法不同,欣賞過程中的聯想與想像活動可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大體上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1)由描繪性(造型性)音樂所引起的聯想。

如教材中《百鳥朝鳳》、《可愛的動物》等。當然,描繪性音樂作品不是單純的用模擬手法來寫景,而往往是情景交融。

(2)由情節性音樂所引起的聯想

由於音樂與文學內容的聯係,有些標題音樂帶有一定的情節,如《龜兔賽跑》、《彼得與狼》等。對於這類音樂的欣賞,應以文學、戲劇的題材內容以及樂曲的標題與文字說明為根據。學生在欣賞過程中的聯想和想像就成為連接音樂音響與情節內容的紐帶。

(3)由音響感知與感情體驗所引起的自由想像。

有些音樂反映現實所采取的主要手段不是描繪性的,也不是情節性的,而是抒情性的。作品的作者以音樂來表達自己對現實生活的主觀感覺,抒發感情,學生則憑借音響的感知來展開音樂的想像活動,來體驗作品所表現的感情。

在教學中,既要注意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又應注意教師的指導作用。由於音樂內容具有“不確定”的特點,學生的審美經驗不足,他們的聯想與想像往往與音樂的基本情緒和內容有一定差異,這就需要教師的精心指導,使他們不斷提高對音樂的感受能力與鑒賞能力。

上述十一種方法是不能割開的,它們之間是相互滲透、相得益彰。因此在運用這些方法時,應視教材內容、兒童的年齡特點而定,切忌生搬硬套。

創設情境掌握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