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技能教學(2)(3 / 3)

節奏是音樂旋律的骨架,也是音樂教學中的基礎內容之一。在低年級節奏教學中,我根據兒童的年齡特征,創設各種情境,調動學生的各種器官參與活動,使他們在輕鬆愉快的學習中,獲得節奏感,並得到多方麵的熏陶和發展。

一、在語言情境中認識節奏

創設語言情境,讓學生在語言情境中認識節奏,能減輕學生學習時的心理負擔,使他們自覺參與學習活動,獲得知識。

我在教學節奏符號時,自編童話故事,用生動的語言進行描繪:“動物音樂會上,頑皮的小猴、小狗、小貓、小熊為爭自己手中的樂器發出的聲音長而吵鬧不休。可愛的唐老鴨想出了個好辦法——讓它們一個個敲響自己手中的樂器而作結論。”這時,老師拿出打擊樂中的三角鐵、木魚、雙響筒、沙球,叫四個學生上講台,戴上四種小動物的頭飾,每人拿一種樂器敲打,於是三角鐵“當一”、木魚“科”、雙響筒“答答”、沙球“沙沙沙沙”的節奏聲清晰地留在學生的感官裏。接著,老師請唐老鴨(指全班同學)說出誰的樂器發出的聲音長。學生通過簡短討論,這樣的結果出來了:“三角鐵發出的聲音最長,木魚聲比三角鐵的短,雙響筒的聲音比木魚聲短,沙球的聲音最短。”在學生獲得了音的長短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認識幾種節奏符號,並教給學生柯達伊節奏讀法。

二、在聲音情境中理解節奏

音樂節奏是靠聲音來表現的,讓學生在聲音情境中感知、理解節奏,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教學中,我根據兒童喜歡模仿小動物聲音的特點,借助他們在生活中感受過的音響節奏,用遊戲的形式來幫助他們識記、理解音樂節奏的符號和時值。

如將小狗漫不經心的叫聲編成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節奏;把小狗凶惡的吠聲編成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快速練習。在這個遊戲構成的聲音情境中,學生懂得了長短相同或不相同的音有規律地組合在一起就是節奏。

三、在動作情境中掌握節奏用動作來訓練學生的運動知覺與身體動作的協調,能促進學生節奏感的形成。

我用開火車遊戲、搓指、彈舌、拍手、拍腿、跺腳等方式刺激學生的運動神經,使他們在身體各部位的協調動作中產生一定的節奏感,並將這種運動節奏與音樂節奏有機聯係起來,使學生在身體運動中強化節奏感。

四、在畫麵情境中創作節奏

生動的畫麵,能為學生提示生活中節奏的種種情境和形象,啟發他們對生活節奏進行觀察、聯想,喚起潛在的音樂天賦。

當學生在聲音情境中忘我地表演並進入歡樂的情境時,我出示幻燈片——一列火車從站台開出,並口念“嗚—咣口當咣口當”的節奏,學生的注意馬上被吸引過來。我順勢引導,讓他們把記憶中印象較深的某一生活畫麵用節奏表現出來。

有的兒童便學著爸爸焦急地調電視機頻道開關樣子,編出這樣的節奏:“哢哢哢哢哢。”有的兒童模仿解放軍叔叔打機關槍的聲音:“噠噠噠噠噠噠。”

生動的畫麵能把兒童帶入歡樂的情境,讓他們盡情地聯想,使形象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得到協同發展。

體育教學

念動教學法

念動教學法是美國心理學家蘇思倡導的體育教學法。這種方法是在學生頭腦清醒和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況下,有意識地努力利用自己頭腦中已經形成的運動表象的回顧和重複,修正、發展和創造自己的動作。其心理機製是在頭腦裏描繪動作表象時,會使有機體產生和實際進行某種動作時相似的生理變化。例如,在學生接受聲音刺激而在頭腦裏描繪屈右臂的表象時,右臂肌電變化的形狀和持續時間與實際運動很相似。同時,整個念動的過程不受任何外界幹擾而有條不紊地進行,並能在不消耗大量體力的情況下,多次重複正確的動作感覺,有助於動力定型的形成。不過,由於高度注意集中的時間不能持續大久,每次念動教學的時間,通常不能超過5分鍾,否則會產生神經和心理的疲勞。

教例

1.準備階段。向學生介紹心理訓練的基本知識,列舉念動教學提高教學效果的實例,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2。集中注意階段。讓學生自行選擇最舒服的放鬆姿勢,閉眼,逐漸放鬆入靜,借助中國傳統氣功“意守丹田”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也可以借助印度瑜咖術中的“冥想”集中注意力。

3.發動階段。由教師輕聲提示,將學生要練習的動作,用較快的語速反複敘述,當學生熟練以後,由學生自我暗示發動。

4.念動階段。事先要求學生熟記成套動作的暗示語,最好編成易記的口訣。發動後,令學生一麵用暗示語自我暗示,一麵在頭腦裏接部就班地回憶整套動作的表象和用力感。開始時可稍慢於正常動作速度,精確地想象每一個動作細節。重複幾遍後,逐漸過渡到正常的動作速度,以使動作表象和用力感趨於真實。一旦學生肢體出現輕微的活動,直至不由自主地進行活動,則達到了念動教學的最佳效果。

比賽法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